改革开放开辟中华民族全面持续发展繁荣新时期
[ 2008-10-31 09:48 ]

  开辟中华民族全面持续发展繁荣新时期

  ——解说中国改革开放30年

这是7月31日在天安门广场拍摄的主景“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7月3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花坛布置工作结束。至此,遍及北京奥运场馆、重点道路等地的4000万株(盆)奥运花卉全部摆放到位。新华社记者 刘浦泉摄

  引子:划时代飞跃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一个国家,在两千多年时间里,虽经多次动荡、外来冲击和变革,却好像什么也没有改变;在30年里,一个觉醒却让她走出了很长一段路程。

  海外史学家、转轨经济学界把这两种现象称为中国现代化课题中的两个“谜题”。

  一个是: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只见朝代周期性变更,却没有演进到新的社会形态,生产力始终停留在农业生产工具的简单改进层面,没能孕育出更高生产力,向工业文明转型,走向现代化;

  一个是:1978—2008年,中国用短短的30年实现了一个从颓败到中兴的划时代飞跃,迅速踏上现代化道路。30年,经历了欧洲用两个世纪才完成的同样程度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转型;30年,经济保持年均速度近10%的持续高速增长,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全国人民总体上过上了小康生活,正向全面小康迈进。

  这的确耐人寻味。这样反差鲜明的两种历史事实,究竟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或许可以这样解开第一个“谜题”。封建社会奉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轻视科学的作用;视工商业为“末业”,实行重农抑末政策,并通过专制制度强化统治基础,形成了对土地强烈依赖的保守型社会特质。这些特点未因朝代更替而改变。这样,尽管出现了商品生产和对外贸易,但注重发展朝贡贸易,“宣扬天威”,没有发生上升为市场调节的商业改变,阻碍了民间商人资本独立性发展。明朝中叶以后,当西方国家爆发工业革命时,统治者对这一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浑然不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国内开始萌芽的商业资本投向生产领域的新生产方式无法借助市场力量快速发展,错失与西方并驾齐驱的发展机遇。

  而成就第二个“谜题”的则在于这样一个伟大觉醒——社会主义中国不可能逾越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必要历史阶段,中国“要跟上时代”。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作出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终于推开尘封已久的大门,开启了改革开放的革命性征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对世界开放转变。

  不可否认,对每一个“谜题”,人们可以提出多种不同角度的解释,但至少能形成下面四点共识:1、生产力是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发展变革的最终决定力量,必须确立市场调节机制,发展先进生产力;2、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必需前提,世界的普遍交往是人类交往的趋势。任何国家要发展,闭关自守不可能,必须向世界开放;3、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本质和价值核心,生产力和交往的发展是人的实践的产物,必须确立人民主体地位,调动整个社会积极性和创造性;4、因自然、历史和环境等因素差异,不同民族国家的“发展性差异”和“存在性差异”客观地存在,必须确立国家调控机制,把借鉴和独创结合起来,使发展既能符合国情,又能与时俱进。

  今天人们更应该重视这些共识性结论,因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是这么走过来的,中国还要由此奔向未来。

  2008年,中国又站到一个新的历史与未来的结合点上。中国再次提出将改革开放事业“推向前进”,以此告诉世界:30年的巨变远不是结束。

  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恢弘历史长剧正在揭幕。中国也将由此进入更稳定更有可持续性的发展新阶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