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从百废待兴到全球“制造基地”
[ 2008-11-24 09:48 ]

  原题:在对外开放的强国之路上奋进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加拿大魁北克、安大略等五省省长日前带领167家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来到中国西部经济中心重庆寻找合作与发展出路。这是重庆市对外开放以来迎接的单个国家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外商代表团。

  类似的情景,正在中国中西部更多地方上演。从“请进来”到“主动来”,从“扎堆东部”到“倾心西部”,经过30年对外开放的中国,对世界更加充满魅力。

  30年对外开放的历程昭示:只有开放兼容,国家才能富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两个资源、两个市场,中国坚定不移地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在开放的强国之路上奋勇前进。

  与世界的差距在开放中快速缩小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已有整整30年。

  历史永远铭记这一时刻:1978年4月,一位有远见的港商在虎门投资兴办了一家工厂。这家编号为“粤字001号”的太平手袋厂成为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揭开了中国利用外资的序幕。

  尽管这家手袋厂10多年前黯然倒闭,但历史见证了中国30年改革开放过程中,从一个物资极度匮乏、产业百废待兴的国家到世界经济发展引擎、全球“制造基地”的伟大历史转变。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连电脑机壳都造不出,但由于借鉴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如今中国已步入世界电子产业大国行列,电脑整机配套率居世界前列,微型计算机和笔记本电脑产量均居全球首位。”从制造电脑发展起来的浪潮集团董事长兼CEO孙丕恕说。

  对外开放30年中,我国抓住了世界范围内产业转移的机遇,通过引进国内短缺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自然资源和能源,解决了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缺乏资金和技术的难题,有力推进了工业化进程,“中国制造”逐步在全球具备了影响力。

  30年间,中国吸收利用了外商直接投资超过7700亿美元,成为全世界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利用外资的增加,直接带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21738亿美元,是1978年206亿美元的105倍。与此同时,中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到1%提高到2007年的近8%。

  30年对外开放中,中国企业学会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不仅大大促进了工业化进程,也加快了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型。

  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开始越来越多地迈出国门。2008年2月,中国铝业公司联合美国铝业公司,获得力拓英国上市公司12%的现有股份,交易总对价约140.5亿美元,成为中国企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笔海外投资。

  从“引进来”到“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30年的对外开放,绘成了中外不断交流、融合、了解、合作、共赢的历史画卷,在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和世界领先者的差距进一步缩短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新闻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