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变迁: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
[ 2008-12-02 10:45 ]

  1985—1994年 红色记忆

  1985年以来,中国通信产业的增长速度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从1989年至1999年,年增长达到43% 。

  1992年,中国的电话用户已达到1000万,1998年增长到了1亿。

  除了固定电话之外,街头公话,无线寻呼(BP机),移动通信“大哥大”、互联网通信逐渐出现。

  1990年前后的三四年间,百姓积蓄已久的通信需求火山式爆发。谈及缘由,原北京网通新闻发言人李立涛先生说,生产力被释放出来,人们对信息渴求、对沟通渴望,最典型的是农村。当时农民根据当地特点总结出各自的生意经,诸如想致富先种树、想致富先养猪等等,后来发现,即使“种”了“养”了,运不出去也富不了,于是“要想富先修路”成为新民谣。再后来老百姓又发现,光有路还不行,因为他们要把产品介绍给需要的人,于是与外界进行信息沟通的愿望强烈,“要想富先通电话再修路”的口号叫响。

  爆增的通信需求让电信人难以招架。装机难,难到什么程度?原北京市话局赵局长告诉记者,那时候,一张原本免费的电话装机申请表,在黑市上竟卖到80元。

  如今30岁往上的人,对从楼上飞降下来的黑色皮线也许还有记忆,那是不得已而抢架的临时线路。它们密如织网,通信职工称之为“皮线墙”,戏言即使有人从楼上摔下来也不会丧命。通信部门已竭尽所能,怎奈设备落后,资金匮乏。

  1990年,国家对初装费作出明确规定,即原则上按收回建设成本收取,标准暂定为3000至5000元。采访中,曾教授特别提到一些人对初装费存有误解,他说:“初装费并非中国自创,在通信网建设初期收取较高初装费,是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而事实上,初装费政策作用巨大,它使我国仅用十几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与此同时,在收入分配方面,国家对通信部门实行著名的“三个倒一九”政策。产业政策的调整使通信业改变瓶颈地位,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发展速度创世界之最。

  这期间,一方面固话用户数量激增,另一方面,站立街头的“黄帽子”公用电话和腰揣BP机、手持“大哥大”的时尚男女已成城市风景。

  90年代后期,移动电话市场一路高歌猛进,数量呈几何级数递增。到2000年达到8526万户,数量超过寻呼用户。进入21世纪,号码显示、短信功能的出现让手机击中寻呼“命门”。寻呼老矣,手机为王。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新闻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