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之美容美发:修剪的快乐
[ 2008-10-24 18:25 ]
 
王文澜是《中国日报》资深摄影记者。2002年至今一直担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在过去的30年,他不断地用镜头记录下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休闲和花钱方式,美国人喜欢请朋友到家里来开“派对”,而中国人则喜欢在餐馆里举行豪华甚至称得上奢侈的宴会。

很多美国人还喜欢在健身房里运动。虽然现在健身房在中国日益风靡,但是很多中国人却更喜欢按摩。除了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所谓按摩院,真正的按摩的确能让人在身体上得到放松。

不过消遣的差别也不总是那么明显。比如,几十年前,虽然在饭馆举办宴会的情形在中国还很少见,但和家人或朋友在一起吃饭倒是很常见。

80年代的时候,顾客去理发店不是因为想要变得时髦一点,而仅仅是因为他们受够了自己头发的长度而已。那时也有几种头发样式,但都是基本版,选择的余地很小。

 
摄影记者:王文澜

这张王文澜先生拍于1988年北京胡同的黑白照片就记录了那个时候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在街边理发。照片上的这个理发店外还有一些烫发的设备,它一定不是最寒酸的一个。

那时候一些懂点剪发技术的人就站在路边招揽生意,他们有的只是一把剪刀和一条木凳。所有光顾这些简易理发摊的顾客只是想以最低廉的价格享受尽可能快捷的服务。

如今,这些理发摊在大城市已很少见到。在装修一新的理发店里,提供服务的人变成了专业发型师。北京理发的价位在20元至30元之间(包括半小时的肩部按摩),要是爱讲究的顾客一次则要花费上百元。美发已俨然成了一个时髦行业。在百度输入“美容美发业”几个字,会搜出13.5万条结果。

根据《中国青年报》的报道,2002年中国广义上的美容业已经相当庞大,拥有1100万的就业人群,年营业收入达1680亿元,其中包括相关产品的销售,是80年代的200多倍。

与之相关的行业——化妆品制造业,虽然仍是国际品牌占主导,但根据该行业的网页显示,2008年中国的化妆品制造商有4000多个,年营业收入共计达1200亿元。

 
摄影记者:王文澜

直到21世纪初,美容按摩的另一个延伸行业蔚然兴起,这就是足疗服务。足疗店在中产阶级的住宅区和高级写字楼周围随处可见。这也就有了我们这张彩色照片上的足疗师。一次服务一般持续一个小时(有的可以选择半小时),通常需要100元左右。这再也不像80年代的路边理发业只是一个追求实用的行业,足疗服务纯粹是为了放松和休闲。

英文原文:Shear delights

(作者:《中国日报》YOU NUO 编译:王妮娜)

 


 

相关新闻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