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现代社会,当伊拉克的文化遗产又一次面临冲击的时候,世上已经有了国际法,能适时保护其文化财产。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就是为保护文化遗产而成立的组织之一;与此同时,《海牙公约》针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做出明确规定,划定了武装冲突中可行与不可行的界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罗尼•阿梅兰(Roni Amelan)说: “这项工作已经完成,现在要通过具体的法律文书传达这样一个理念:文化遗产非常重要。”
第一次海湾战争(1990年—1991年)之前,有关部门已经给那些主要的遗址安排了资金。文化遗产专家帕特里克•博伊兰(Patrick Boylan)说:“五角大楼成立了一个顶级的国际咨询小组,确认史前、历史和基督教的遗址,并努力保护它们。”
但是,2003年伊拉克战争前,美国国防战略家们“误判”了整个形势。波伊兰(Boylan)称,那些负责美国国防战略的人以为伊拉克人欢迎他们入侵巴格达,并推翻萨达姆•侯赛因(Saddam Husseim)政权,于是忽略了专家们针对文化遗产和军事计划提出的意见。
2003年,美国和波兰军队在古巴比伦遗址上建立了军事基地。这个问题更复杂了。这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所在地,萨达姆本想将此处建成为自己歌功颂德的场所,让自己能与“传说中的先王们”齐肩;所以这里已被他毁得乱七八糟了。美军来到这里,并不是想蓄意破坏文化。但他们承认,他们在这一团糟中也有责任。
有时候,某些东西越有价值,就越容易成为攻击目标。
波伊兰说,从20世纪可以看出,针对象征文化认知事物的蓄意攻击行为越来越多,“经常还伴随着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
2001年,塔利班蓄意炮轰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Bamiyan Buddhas),震惊世界。
当时,塔利班说这些雕像代表着偶像崇拜行为,不符合伊斯兰教义。他们说:“有什么大不了的。这些雕像只不过是泥塑石刻的玩意罢了。”这些雕像雕刻于6世纪,当时巴米扬是一个佛教圣地。
可国际社会并不认同。对此,塔利班分子辩解称,在阿富汗人急需人道主义援助的时候,还有人花那么多钱去保护雕像。塔利班表示:“如果你们要用经济制裁摧毁我们的未来,就没有资格关心我们的文化遗产。”
全球历史遗产基金会(Global Heritage Fund)的温斯•迈克尔(Wince Michael)说:“攻击这些遗址,往往意味着攻击族群特色和族群文化。两种文化间的冲突似乎更为重要,所以人们想要摧毁这些身份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