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前阅兵一年比一年壮观 人民军队现代化步伐越迈越大
1950年10月2日的《文汇报》,在头版头条的显著位置刊登了本报记者发自天安门广场的报道《首都国庆盛典欢声入云毛主席亲临庆祝会朱总司令检阅三军》:
“【本报北京一日专电】 首都庆祝首届国庆节检阅陆、海、空军部队及群众游行大会,十一时整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团、各民族代表团、世界民主青年联盟代表团及十七个国家外交使节,皆来观礼。参加检阅的陆、海、空军及参加游行工、农、青年、学生、机关及市民等队伍,约四十余万人。
“当毛泽东主席在检阅台上出现时,全场激起历久不息的春雷似的掌声欢呼。在检阅台上的,尚有中央人民政府首长及全国委员会委员。
“在五十四门礼炮齐鸣廿八响后,检阅开始。朱德总司令乘指挥车绕场一周,检阅在场中整齐排列的军队,接着朱总司令便走上城楼宣读检阅命令,在命令中强调说:‘我命令你们,以加强充分准备,建设强大的国防军,解放台湾、西藏,保卫祖国!’于是开始分列式检阅。……”
孙国桢告诉我们,从1951年他直接担任海军阅兵方队总教练起,在他印象中,天安门的国庆阅兵一年比一年壮观。
1951年走在国庆阅兵方队最前列的,是身经百战、功勋卓著的高级军官组成的军事学院方队。1951年1月成立的军事学院,是我军创建的第一所军事高等院校,标志着我军现代化军事科学的起步。
那年,行进在高射炮部队方阵后面的,是今天的人们已经想不到的探照灯部队方阵。
1952年,首都国庆阅兵受阅方队中,军事院校的方队比前几次阅兵时明显增多,这是因为军委、总部和各军兵种都相继建立了各类军事院校,全军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公安部队也首次亮相国庆阅兵场。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来自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彝族、朝鲜族、黎族、撒拉族、土家族等十多个民族组成的民兵方队,他们穿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握着新式的轻武器,展示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保家卫国的决心。
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终于签订,我国开始实施国家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这年的国庆节,老百姓的心中充满了胜利的自豪感。当阅兵式上,40万群众看到在朝鲜战场上立下功勋的“喀秋莎”火箭炮威武雄壮的阵容时,全场发出了海啸一样的欢呼声。
1954年的国庆典礼有50多万人参加。检阅受阅部队的是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分列式上,走在最前面的是徒步方队,每个方队由200人编成,横排面20人,共10个排面。在步兵方队后面的是骑兵部队,来自内蒙古大草原,共编成6个方队。枣红色的、黄色的、白色的、黑色的……每个方队的马匹是同一种毛色,踏着《骑兵进行曲》的旋律,“铁骑旋风”们英姿勃发地行进在天安门广场。
接着是三轮摩托车团、摩托步兵团、伞兵部队、炮兵部队、坦克部队依次通过检阅台。这是我军的伞兵部队首次亮相于国庆阅兵典礼。炮兵方阵打头的是120毫米重迫击炮方队,其后为57毫米反坦克炮、76.2毫米野炮、122毫米榴弹炮、132毫米火箭炮、探照灯、37毫米高炮、85毫米高炮、152毫米加农榴弹炮、NC-2号重型坦克、T-34中型坦克和Cy-122毫米自行火炮方队。
当炮兵部队通过时,航空兵受阅机队也飞临天安门广场上空。受阅的航空兵由111架作战飞机组成,由3机按三角形编队,从几个机场起飞。按低空、小间距、逐队跟进,准时飞抵指定空域。飞在最前面的,是由1架杜-4重型轰炸机和两架米格-15比斯型歼击机护航的带队机群,接着是4个轰炸机团和两个歼击机团。
“看着这些火炮、坦克和飞机,我们心里高兴啊!”孙国桢老人依然沉浸在当年的兴奋中,“如果说,1949年开国大典的阅兵式上,我们展示的还是‘万国牌’的杂牌武器,那国庆5周年的阅兵式上,我军的装甲兵武器和飞机已经基本统一为‘苏式装备’。尽管我国军工产业起步不久,这些装备还是‘照猫画虎’的仿苏式武器,但基本都已在国内生产,不是过去那样花钱直接买来的。这还表明,我军已经从过去的单一陆军,成长为由诸军兵种编成的人民军队了。”
1954年以后,首都的国庆阅兵部队中没有了骑兵的身影。畜力在国庆阅兵中的退出,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我军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越迈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