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航,海南飞出的奇迹

2012-03-29 18:00:03 来源:海南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创业 多余的凳子都没有

“这是海航当年创业的地方。”3月9日下午,在海府路105号,国兴大道与海府路东北角交界处一栋3层楼的顶层,麦胜和告诉海南日报记者,“1000平方米的地方,10多个人,吃、住、办公。全在一起。”现在,这里是一家小型的医院。

1990年6月26日,31岁的麦胜和清楚地记得这一天,他离开省交通厅到这里上班,负责开车和做饭。现在,他是海口美兰国际机场有限责任公司汽车运输服务中心维修室经理。

其时,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仅两年,街上的红绿灯还很少,主要进出岛的交通工具还是船,航班不多,机票难求。交通运输是海南经济发展一大瓶颈。

当时,从国家民航总局来海南的陈峰,被时任省长刘剑锋请来组建海南航空公司,给出的条件,是从困难的省财政收入中给予部分资金。

航空企业高投入、高风险、技术人才密集,一架飞机4亿元。没资金、没资源、没人手,没运营历史,没信誉纪录,没人担保,想找到买一架飞机的钱,想让飞机飞上天,完全是天方夜谭。

“但这是海南的需要,是海南人民的重托,还有一帮有能力、有智慧、有勇气、要在大特区实现人生价值的年轻人,他们感染着我。我们一起做着一个自己都不相信的梦。”多年后,面对媒体,海航集团董事长陈峰如是说。时年,陈峰36岁,王健29岁,李先华27岁,陈文理27岁,李箐33岁……

“当时真的艰苦,”李先华说,满屋的蚊蝇,满地的蟑螂,“中午困了,连一张多余的凳子躺一下都没有。”

“他们经常工作到深夜,睡觉就躺地上。”麦胜和指着其中一间房告诉记者,“从那么优越的地方来到这么艰苦的环境,这么拼命地工作,我觉得他们一定能成事。”这是土生土长的海南人麦胜和,到今天一直留在海航的理由。

但,年轻人激情万丈。公司组建报告是在这里写的,股份制改造是在这里酝酿的,半夜有人想到什么好主意,会把大家叫醒讨论。“整天都处在一种亢奋状态。”

因为困难重重,海南是否有必要自己办一家航空公司的声音开始出现,质疑很快变成了吞并行动。“如果不是省委、省政府下定决心,海航已‘胎死腹中’。”李先华说。

机会在1991年出现。海南股份制改造开始试点。

“搞股份制的动因是发展市场经济。当时建省两年,海南市场主体薄弱,基础设施落后,省里咬着牙从两三亿元财政收入中拿出1000万元想办一个航空公司,但两年过去,1000万还是1000万。什么样的机制才能把1000万撬动起来?想来想去,只有股份制。”时任海南股份制改革试点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现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的迟福林对海南日报记者说。

股份制给海航插上了翅膀。海航为海南打开了空中大通道。

1992年8月,海航通过定向募集,成为中国民航第一家规范化改造股份制企业,凭着募集来的2.5亿元资金,海航,开始了它的征程。

编辑: 张少虎  标签: 海航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精彩热图

6000朵玫瑰插马桶,美院教授另类示爱引热议

枣庄抓获白色母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