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十六大以来中国改革发展历程述评之二

2012-07-09 09:37:43 来源:人民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有人说,最艰难的改革是对改革者自身的改革。

这10年来,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深化,始终随着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的提高不断深化,始终随着时代主题的日益鲜明而不断深化。

从党的领导体制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到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实践;从大刀阔斧地推进机构改革,到建设、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从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到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从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到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从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到建立和完善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政治体制改革朝着既定的目标有条不紊地深入推进,没有多少豪言壮语,也不见多少惊天壮举,但每一步都扎实稳健,每一步都直击要害。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全面推开。2004年3月22日,国务院提出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也就是这一年,行政许可法开始实施,与之相伴的对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被认为是“政府自身的革命”,使得行政权力得到明显的监督和制约。截至2011年底,国务院分五批共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2183项,占原有总数的60.6%,各地区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占原有总数的一半以上。

“中国探索”不缺少只争朝夕的紧迫,不缺少攻坚克难的勇气。就在今年,财税金融改革、推动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深化价格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加快推进政府改革又将重点突进。执政者清醒地认识到:消除经济运行中不健康不稳定的因素,要靠改革;解决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靠改革;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也要靠改革。“有些问题早改比晚改好,否则积重难返”。

10年改革看似平静却“惊心”

——新时期新阶段的改革,少了“斗争哲学”、“突击情结”,多了沉稳练达、科学理性。一方面,坚信改革的方向和道路完全正确,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另一方面,更加注重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举措的协调性

这是一条看似普通的新闻——

从刚过去的7月1日起,北京市在友谊医院试点医药分开,取消挂号费、诊疗费和15%的药品加成,实行医事服务费制度。

7月2日,实行“医药分开”后的首个工作日,在友谊医院门诊大厅,刚刚领完药的退休职工老程有些意外:“同样的药,一次就少花了几十元,药费便宜多了!”他患有糖尿病,平时开的一盒胰岛素注射剂需要315.2元,当天只花了274.1元。

在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中,这一条算不上显眼,也难以产生“轰动效应”。但是,这着实又是一条不该被忽视的新闻。推行“医药分开”改革的呼声由来已久,其间有矛盾、有争论,甚至还有人认为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北京友谊医院的试点,将对全国医改产生示范效应。

作始也简,将毕也巨。10年改革,固然有“全面取消农业税”、“提高个税起征点”、“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这样引起广泛关注和巨大影响的改革,但更多的,则是像北京友谊医院这样“起于微末”的改革。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的改革,往往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策,而这样“润物细无声”的改革,就其难度、深度和广度而言,恐怕丝毫不逊于前者,而其影响可能更加久远、更加深刻。因此,改革既需大智大勇,又需至纤至悉。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认为,这10年“三农”领域的改革,不同于改革初期的以“破”为主,而是“破”与“立”相结合。这其实也是这个10年中国改革的一个基本特征。

更重要的是,这10年的改革,是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进行的。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国家刚刚摆脱10年“文革”的桎梏,经济社会受到极大破坏,人们思稳定、盼发展、想致富,在这样的背景下,改革更容易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和支持。于是,实行对外开放、开设经济特区、推行包产到户、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一系列改革,势不可挡地迅速展开,并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新时期新阶段,改革面临的情况完全不同。从经济上看,我们实现了总体小康,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2011年更是达到5414美元,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这为继续推进改革提供了空前良好的基础。但是,一些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人均GDP进入这一区间,也会出现经济增长停滞、收入差距拉大、失业增加、环境恶化等现象,亦即所谓的“拉美陷阱”。从社会环境上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各方面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社会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转型,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多元和复杂,诉求也越来越多样和庞杂,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出现,无疑又增添了新的变数。

在这样的背景下,“凝聚改革共识”的难度,改革的社会成本和阻力,与20年前、30年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以雷霆万钧之势,摧枯拉朽般地推进改革,其必要性显然已大大减弱,在操作中则很难行得通。现在的任何一项改革都必须更加谨慎、更加稳健、更加全面,必须把对既往改革的坚持巩固与下一步的完善深化、把一项改革措施的推出与配套的制度设计与细则规制、把改革的力度与社会的可承受程度很好地结合起来,正如邓小平当年所指出的那样:“每一个措施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广泛,很深刻,触及许多人的利益,会遇到很多障碍,需要审慎从事。”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牛新春说:“今天的改革有时不得不面对许多两难问题——符合国家长远利益的改革,不一定符合部分群众的眼前利益。有助于经济增长的改革,不一定有利于社会稳定。符合一部分人利益的改革,可能会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设计改革方案,要精巧平衡各方利益,推行改革方案,要尽可能凝聚更多力量的支持。”

但是,审慎并不等于犹犹豫豫、踟蹰不前,改革终究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细细梳理,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农村改革、社保改革、教育改革、事业单位改革以及行政体制改革、社会管理创新等,哪一项不关系国计民生,哪一项不关乎亿万人民的福祉?

所不同的是,我们这10年的改革,少了“斗争哲学”,少了“突击情结”,更远离“运动式”思维,多了沉稳练达,多了科学理性。回望10年改革路,既没有多少惊天动地的瞬间,也没有多少惊心动魄的标识,更多的是运筹帷幄,精心设计,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蓦然回首,我们已迈出一大步,抵达一处处新的彼岸。

纵观30多年的改革,如果说前20多年有如奔腾的湍濑,慷慨激昂,气干云霄,那么这10年则好似安澜的大川,表面上静水微澜,风平浪静,实则默运潜移,日新其景。我们一方面信心坚定:改革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另一方面清醒冷静:更加注重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举措的协调性。

 
 
 

精彩热图

 
 

焦点图片

女子被甩后将22万婚宴请了流浪汉

上海:百年浙江路桥今日复位

美女减肥失误成“干尸”

夏立言拜谒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精彩热图

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第四次正式会面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1元面额纪念币开始发行

安徽芜湖一餐馆液化气罐爆炸已致17死

男子铁钩穿背悬挂6.5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