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十六大以来中国改革发展历程述评之二

2012-07-09 09:37:43 来源:人民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10年改革铺就浓重的民生底色

——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改革,遵循人民的意愿而改革,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民群众不仅成为改革发展的推动者、承担者,更成为改革发展成果的拥有者、享有者

与北京友谊医院试点医药分开的同一天,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也发生了一件不同寻常的事:一个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宣传活动的启动仪式在这里举行,全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工作正式全面启动。

在革命圣地西柏坡举办这样一个活动,耐人寻味。

2009年,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201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开展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有人评价:“在纪念中国共产党91岁华诞的今天,全国所有地区将全部实施这两项制度,标志着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制度基本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重大实践和具体体现。”

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发展是为了人民的福祉。10年来的改革,党中央始终秉持这样的理念: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改革,遵循人民的意愿而改革,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民群众不仅成为改革发展的推动者、承担者,更成为改革发展成果的拥有者、享有者。

可以说,这10年,民生领域改革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民生水平改善的幅度也是前所未有的。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保障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明确要求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10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从国有企业扩展到各类企业和用人单位,从单位职工扩展到灵活就业人员和城乡居民,从城镇扩展到农村,数亿人被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国际舆论界有一种看法:中国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少有的艰难而又坚定的改革实践。

继2007年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之后,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全国真正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经过3年的医改,全国95%的城乡居民有了基本医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回归公益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免费提供,百姓的基本医疗需求有了保障;规范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宏观调控措施密集出台,保障性住房建设快马加鞭,直接惠及中低收入群体;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等一大批文化惠民工程,让人民群众享用到日益丰富的精神食粮。

2012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与2005年相比增加了近10倍,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仅中央财政负担的资金就远远超出2005年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支出之和;保障房建设资金从2007年到2011年实现了20多倍的增长;2011年,我国经济增速与上年相比回落1.1个百分点,但中央财政预算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支出安排比上年增长18.1%。

“社会建设”,10年前,人们对于这个词恐怕还很陌生,现在已耳熟能详。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扩展到“四位一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而和谐社会理念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在经过近30年改革开放的探索后,“终于有了一个能够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的科学理念”。

围绕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我们的改革更加注重向社会领域倾斜,向薄弱环节倾斜,更加注重社会的公平正义,更加注重发展的平衡协调。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已经悄然从思想意识形态层面的论证转移到制度建设层面”。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样的图景,中国人憧憬了许多年,如今它正一天天变成现实。

“想想吧,全球1/4的人口,带着他们的种种好与坏、美与丑,重新融入人类发展的主流。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故事。它是我们的故事,所有人的故事——而不只是中国的故事。”美国《时代》周刊以不同寻常的口吻评价道。

此时,当我们回首10年的改革,有理由感到自豪与自信,但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固步自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主任白重恩说:“1978年的时候,不改革就有亡党亡国的危险,那时的危机感是空前的;而如今,危机同样存在,国内看,改革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国际上看,不少发展中国家都在加快步伐。可以说,改革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必须清醒地看到,如今,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风险。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20世纪80年代中叶,正当各项改革全线突进之时,曾有记者这样问国家体改委领导:“中国改革是不是一个‘世纪命题’,会不会有一个完成的终结时间”。进入21世纪以来的实践,已经让人们真正懂得:没有什么改革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改革是中国共产党的宿命。中国面临的各种问题与挑战,一定都能在进一步改革中得到解决。对于今天要不要改革这一点,是不必争论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任剑涛说。

百年前,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国之老少无定形,而实随国民之心力以为消长。”改革,就是让制度的优势长起来,让社会的活力长起来,让人民的幸福长起来。改革就是永不停歇的引擎,将保证中国这艘行进在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的巨轮,平稳地穿过“历史的三峡”,坚定地驶向光明未来。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许银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精彩热图

 
 

焦点图片

女子被甩后将22万婚宴请了流浪汉

上海:百年浙江路桥今日复位

美女减肥失误成“干尸”

夏立言拜谒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精彩热图

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第四次正式会面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1元面额纪念币开始发行

安徽芜湖一餐馆液化气罐爆炸已致17死

男子铁钩穿背悬挂6.5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