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观天下 知中国

三问史忠贵:中国艺术家如何敲开世界的大门

2012-07-25 10:28:36 来源:新华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三问史忠贵:中国艺术家如何敲开世界的大门

  史忠贵作品:天边飘荡着永远的天唱(图片由史忠贵提供)

有一种观点认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然而,现实中有人“反其道而行之”,同样把中国的艺术带向世界,而且成就硕硕。

史忠贵,著名画家,四川成都人,2000年第八十五届法兰西艺术大十字骑士勋章获得者、法兰西艺术科学文学院名誉院士。10余年来,他在法国、西班牙、瑞士、英国、美国等国家举办近20次个人专题展览,在东西方文明间游走、思索、汲取、创造。

作为一名中国艺术家,史忠贵是如何敲开西方艺术殿堂的大门?在与西方艺术的反复磨合中,他如何看待中国文化的坚守与创新?对当前国内艺术生态他有怎样的见解?新华网记者日前对史忠贵进行了专访。

一问:中国艺术家离世界有多远?

中国画人文传统深厚、其绘画艺术注重精神写意和情感抒情,以水墨和线条见长,但因其传统表现手法与西方美术大相径庭,长期以来存在某种尴尬:中国画到了西方,令观众“看不懂”。

中国画如何能让全世界观众接受?这是一直困扰中国美术界的难题,史忠贵却用自己的艺术实践闯出了一条新路。

在史忠贵看来,中国艺术家要融入世界,首先要坚守自己民族的文化精神,同时要以开阔的视野,大胆借鉴西方艺术的一切表现手法。在全球一体化时代,为了中国文化的复兴,中国画艺术甚至可以用西方的容颜,去讲述中国人的精神。

“越是世界的,一定是民族的;但是民族的,却不一定是世界的。”史忠贵说。于是,人们在他的中国画作品中看到了西方绘画技巧的精致,看到了油画特有的光影效果,同时又能体味中国哲学的博大与深邃。

“中国经济的崛起必然影响文化的开放,开放就得借鉴。中国绘画借鉴的目的不是要使传统水墨画彻底西化,那是得不到尊重的。恰恰相反,我们是要把拿来的东西与传统的水墨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要用东方的智慧将艺术形式的革命与内在情感的宣泄进行巧妙点化,甚至不排除用一切文学性因素与一切外在因素对绘画艺术进行介入。”他说。

西方观众在史忠贵的作品中看到更多的是东方绘画艺术的境界与自由。“西方绘画习惯于焦点透视法,一幅画只能有一个视点,这样就制约了创作的视野。而中国绘画采用散点透视法,一幅画可以有很多视点,想到哪里画到哪里,有无限的视野。其实,真正令西方人着迷的是中国艺术中所蕴含的哲学思考和文学境界。”史忠贵说。

欧洲美术评论杂志对他这样解读:“欧美艺术界为何如此尊重史忠贵,最重要的原因是,人们能读懂他的绘画语言,进而又能醉情于他丰富神秘的内心世界。”

在一次次的亲身体察中,史忠贵发现,西方人对艺术的认同来源于心与心的融合,心与心的距离是东西方文化艺术最大的壁垒。“艺术家创作首先是要感动人的,要想感动人,就必须从心里去做文章。”

在史忠贵看来,在西方艺术世界里,几乎每一个画廊对画家都是开放的,艺术家“走出去”的最大敌人是自己。

“中国艺术家要想叩开西方艺术殿堂的大门,任何迎合、争取、炫富都不管用,只能靠真本事。”史忠贵指出,艺术家首先要掌握与世界交流的各种世界性“语言”,其次必须要对西方有正确的认识。第三,对中华传统文明要有理性反思,做到温故而知新。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精彩热图

揭秘美绝密军事基地51区!

揭秘林青霞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