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学生参与科研多看重功利:为学分为保研为户口

2013-01-30 09:15:59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没给导师凑过发票?研究生白念了。”在北京一所重点高校的科技活动研讨会上,研二学生杨宁(化名)的一句话引起了全场的骚动。

会议随之从念发言稿跳到自由发言环节:为了评上教授级职称、学科带头人、人才工程的成员,自己的导师如何拿课题经费,削减脑袋,跑关系;为了申报科研项目,导师又是如何走门路,请客送礼,多方打点……他们还抱怨,在这些“看不上眼”的“工作”中,导师又安排自己干了什么。

“坏”导师为何反而变得抢手

一场本是对学生科研项目的研讨,最后演变成对自己导师的“讨伐”,言辞之激烈让在座的多家媒体记者触目惊心,以至于现场负责活动的工作人员不得不中途打断,直接进入总结发言。

杨宁告诉记者,一些导师给学生派的活儿,一看就知道不是基础研究,而是一些外包公司,甚至是导师本人公司的项目。因为涉及商业、专利等问题,学生很难发文章,但是,“为了讨好导师还是要干”。至于为何要“讨好”导师则不言而喻,论文生杀大权在其手里。

学生也有被“逼急”的时候,早些年轰动一时的上海某高校9博士生炒掉博导就是如此导师长期让学生为自己的公司做项目,而疏于对学生本身学业的指导。

然而,这只是一个极端的情况,当时就有人不无“遗憾”地评论道,这位博士生导师太不会做人,如果他能在学生给自己干私活儿的基础上,分配一些可以做出文章的题目来,也不至于到此地步。

当然,渐渐地,杨宁也意识到,有些“技能”,于他本人走向社会,不无“好处”,比如会凑发票,比如会找路子。“我也知道不太好,但这是一种技能,必须要掌握,”他笑了笑继续说,“我只能说,学会了不一定用。”

事实上,经过大学本科4年的锻炼,学生“利己”的苗头已经显现。

研一新生开学抢导师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少接受采访的研究生表示,一般情况下,“坏”导师反而变得十分抢手,因为,在学生们看来,他们能从这类导师那里学到社会上必备的技能,拿到足够的经费,发表足够分量的文章。

抢导师时,送礼请吃饭是常用的招数。研三学生李蒙告诉记者,他“搞掂”导师就花了一番心思:先找一位了解导师的师兄,在饭桌上就把导师的基本资料、喜好、忌讳搞得一清二楚,然后再去找导师,又让“未来师兄”在导师面前“敲敲边鼓”,最后终于如愿以偿。

相比之下,那些默默无闻、专攻学术的导师则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一位已经毕业的研究生告诉记者,他的导师在院系内“口碑极差”,“一天到晚只知道报告和数据,还没做出什么名堂来”,其他教师基本不愿同他打交道。其结果是,3年来,这位导师只招了他一名研究生。

更为重要的是,当这位学生想回母校读个在职博士时,他发现,报上硕士生导师的名字,负责报名的工作人员都会摇着头说,“你这博士估计没人愿收”。

编辑: 许银娟 标签: 学分 学术生态 评价导向 高校课程 保研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精彩热图

 
 

焦点图片

南京:安徽男子就医途中 厕所内莫名猝死

格兰仕2000名工人打砸工厂 特警进厂戒备

西双版纳:万人泼水喜迎傣历新年 欢腾场面蔚为壮观

奶茶妹妹与大19岁京东老总最新恩爱照

精彩热图

西安一公交司机和货运司机当街厮打 乘客无语了

中央巡视组海南接访点 群众排队来访[组图]

图片故事:90后入殓师只为留下永恒美丽

南京“弃婴岛”三夜蹲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