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学生参与科研多看重功利:为学分为保研为户口

2013-01-30 09:15:59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为学分为保研为户口学生科研项目做假动机各异

浙江大学校长杨卫院士就曾公开表示,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已经到了一个恶性互动的地步,并给出导师“十戒”的说法,其中前两条就是戒“光当老板”和“尽做监工”。

以“光当老板”来说,导师申请来的一个项目动辄几十万元,甚至上千万元,但一些导师并不按规定给学生下发“劳务费”,只是象征性给每月300元到上千元不等就把学生打发了,而科研项目上未尽的费用则多数进了导师个人腰包。如此,学生一方面抱怨自己的“劳务费”过少,另一方面在看明白导师这一行为的同时,会埋下自己将来也要“使坏”的种子。

当然,一些大学的“锻造”作用并不止于此。近些年被媒体诟病盛行“官场之风”的一些高校的学生会、学生社团,也为学生提供了练就这种功夫的最好场所。

然而,即便是在学生科研这一探索未知的活动中,其动力也多源自于那些已知的功利导向上拿学分、保研、户口加分等等。

最新颁布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明确提出,该项目注重“研究过程”而非“研究成果”。

然而,学生自身参与的动机却有些不尽人意。浙江大学一份有关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的调查显示,当被问及参加该科技项目的主要目的时,选择最多的是获得第二课堂学分,占46.3%;其次是锻炼科研能力,占40%。该项目组分析,近一半的学生把获得第二课堂学分作为参与科技项目的主要目的,体现的是学分对活动的激励,但更是科技项目自身过多依赖外部激励而非内生兴趣的表现。

北京一所高校大四学生王青(化名)告诉记者,每年到选课时,身边的同学都会“拼了命”地选修带有科研项目的课程,有的甚至让学长提前帮着“占坑”,原因就是为了“拿学分”,而这样的学分也相对“好拿”。

记者在一些高校院系中查阅本科生选课表时发现,带有学分的学生科研项目,通常是3学分,高的就达到4学分。对于这样的课程,导师给的成绩也不低。

但是,要想让导师给高分,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一些学生所抱怨的“自己申请的课题往往是导师一个大项目的子课题”。而所花费的经费,则还是学校专门拨款给学生科研项目的。这又同时再次让一些学生受到了老师“坏”的教育。

针对一些全国性的科技赛事,不少在京的高校还有类似这样的规定:如果参加省级及以上的科技竞赛,所修读的课程可以进行加分,加分后的成绩不超过以下标准:考试成绩低于50分的,上限为70分;考试成绩在50~60分的上限为80分;考试成绩在61分以上的,上限为95分。

更为吸引人的还有,即便是上海落户的评分标准,也包括科技加分的硬性规定,《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评分办法》称,“经认定的国际性比赛或上述全国性比赛奖项一等奖可加10分,二等奖8分,三等奖6分,全国性地方奖项则依次是5分、3分和1分。”此外,有关专利证书等方面的加分也有涉及。

编辑: 许银娟 标签: 学分 学术生态 评价导向 高校课程 保研

 
 
 

精彩热图

 
 

焦点图片

南京:安徽男子就医途中 厕所内莫名猝死

格兰仕2000名工人打砸工厂 特警进厂戒备

西双版纳:万人泼水喜迎傣历新年 欢腾场面蔚为壮观

奶茶妹妹与大19岁京东老总最新恩爱照

精彩热图

西安一公交司机和货运司机当街厮打 乘客无语了

中央巡视组海南接访点 群众排队来访[组图]

图片故事:90后入殓师只为留下永恒美丽

南京“弃婴岛”三夜蹲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