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学生参与科研多看重功利:为学分为保研为户口

2013-01-30 09:15:59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从“世风日下”到“学风沦落” 科教界呼唤科学道德诚信体系

以前说,一些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愈加功利化,如今,连做科研项目也是如此。为什么会这样?

“中国的大学病了。”不少教育学者这般呐喊,并将大学之病归结于整个社会的浮躁:以前是世风日下,如今高校象牙塔也不免被侵蚀,学风自然沦落。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胡海岩分析,现在大学决策层重视建章立制,规范教育,查处各种失范问题,院系层面也重视学术导向。但这样一些举措的效果目前还差强人意教师对规则都是熟悉的,但急功近利的态势并没有根本扭转;学生经过教育后知晓规则,但每年还是会发现有作弊现象,高技术作弊手段也越来越多。

换句话说,在知晓规则和利害关系的情况下,如果有更大的利益在引导着老师和学生,他们一定还会想办法钻尽现有规则的空子。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一味地探讨如何提高学生或教师的道德水平,或许显得有些治标不治本。

问题的关键还是落到了“利益引导”上,而这里的引导并不仅仅是科教界论文或职称评价导向,更是指整个社会大风气。胡海岩说,在当前急功近利的社会,各种坑蒙拐骗,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对师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各种没有任何规范的“增刊”、“文集”、“编著”,也在诱惑学者。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当下高校课程设置奉行的就是社会上流行的实用主义原则,“一切为了就业”已成了不二法则凡是与就业关系不大的专业、课程,不是被砍,就是无人问津;反之则无比吃香。

于是,有人将此戏称为高校产业化、工业化以前高校是走在社会前面,现在是跟在后面跑。

钱理群曾以其亲身遭遇说明此种现象的严重性。2007年暑假,他在一个大学师资培训班上讲完课,一位大学老师向他提出了一个要求,要其举例说明:他的鲁迅课对学生今后就业有什么促进作用。他听了大吃一惊,一时语塞,甚至有点手足无措,感觉心在隐隐作痛。他感慨道,今天的大学,真的成了蔡元培先生所说的“养成资格之所”,“贩卖知识之所”,成了“职业培训班”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也在感慨,当下一些高校的科研和教学环境,是单位追求排名、荣誉;个人追求评价、利益、金钱、权力;其结果必然导致钻营、急功近利、关系学充斥;时间精力花在运作、包装、应付评估,甚至造假、剽窃等,不择手段;恶性竞争,互相排斥,无诚信可言,却仍自我安慰“社会都是这样”。

对此,这位老院士很无奈,“当下并无十分有效的建议”,但是一个明确的方向是,“学术环境、学术生态”的再造是紧迫而具战略性的。他告诉记者,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客观上对人才和创新成果有很强的需求,与此同时,处在社会转型阶段,信仰缺失、诚信缺失、体制性弊端的大环境问题,在教育界、科技界有深刻而普遍的反映。那么,整个科教界都需要下大力气构建以自律为核心、教育、制度、文化、法制、监督相结合的科学道德诚信体系。(作者:邱晨辉)

编辑: 许银娟 标签: 学分 学术生态 评价导向 高校课程 保研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精彩热图

 
 

焦点图片

南京:安徽男子就医途中 厕所内莫名猝死

格兰仕2000名工人打砸工厂 特警进厂戒备

西双版纳:万人泼水喜迎傣历新年 欢腾场面蔚为壮观

奶茶妹妹与大19岁京东老总最新恩爱照

精彩热图

西安一公交司机和货运司机当街厮打 乘客无语了

中央巡视组海南接访点 群众排队来访[组图]

图片故事:90后入殓师只为留下永恒美丽

南京“弃婴岛”三夜蹲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