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树兰与乡亲们融在了一起,大伙儿没人叫她吴书记。年纪大的叫她“闺女”,年纪小的叫她“姑”、叫她“姐”,这些称呼是亲切,更是信任和肯定。本报记者 郭宇 摄
吴树兰每天必写“民情日记”,她记的是乡亲们的需求,记的是发展的思路与想法。 本报记者 郭宇 摄
题记:干不好,我就不回来。
——摘自吴树兰日记
河南日报记者 朱夏炎 平萍
大吴庄村委会副主任孔兰荣四方脸儿大高个儿,说起话来也是粗声大气、爽快响亮,这两年,人来客往时,孔兰荣最爱炫耀的一句话是:“俺大吴庄的人,现在走路都不一样了!”
“走路都不一样了”,是豫东南的一句俏皮话,常常是打趣谁有了底气,有了资本,遇到了好事儿,走起路来昂首挺胸、大步流星、喜气洋洋、顾盼得意的样子。
大吴庄是驻马店新蔡县北的一个村庄。村里人和中国千千万万农民一样,祖祖辈辈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大吴庄还有个明显特征,那就是穷。咋穷,直到大前年,全村人均收入才两千六百块钱,谁家考上个大学生,一准是喜忧交集,发愁上学的钱掏不起,大吴庄人穷得抬不起头,穷得成了国家级贫困村。
眼下,大吴庄人走路都不一样了,是因为吴树兰回来了。
错认记
大前年收秋前,吴树兰回来了,30年前从大吴庄走出去的闺女吴树兰回来了!吴树兰是大吴庄出的最大的“官儿”,她是省扶贫办的老处长,还是全国劳模、十二大代表,提起吴树兰,乡亲们别提有多自豪了。这次回来,吴树兰不是来省亲的,这次回来,吴树兰是来村里当党支部“第一书记”的。
这次驻村,本来也没吴树兰的事儿,是她闻讯后三番五次主动向组织上申请的。“第一,我曾在商水驻过村,有经验;第二,我是扶贫战线的老同志,一直盼着有个面对面为农民服务的机会;第三,大吴庄是我的家乡,我比较熟悉那里的情况。”到底是20多年的老处长了,吴树兰的请缨有板有眼、句句实诚。于是,2010年7月,省委组织部从省直派出的第一批“第一书记”,从18名全部男同志变成18名男同志加1名女同志,而且,当时已经53岁的吴树兰是这19名干部中年龄最大的。
吴树兰没有觉得这个“唯一”与别人有啥不同,要说有啥不同,她觉得“19个书记里,我是唯一一个女同志,我一定要顶起这个半边天的责任!”这就是唯一的不同。
少小离家老大回。出去闯荡了30多年的吴树兰,再次回到大吴庄,依然穿戴普通不咋讲究,连浓重的乡音,都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