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穷记
大吴庄穷,穷在没有集体经济,穷在没有村办企业,别说企业,村里连个手工作坊都没有,长期以来农民收入全靠种植业和外出打工。
年轻时,吴树兰曾经在村里喂过牛,喂过牛的吴树兰知道一个朴素的道理,牵牛要牵牛鼻子。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吴树兰首先想到的是要给村里办上几个企业。办什么样的企业?吴树兰开始琢磨。
正值收秋,村里村外秸秆烧得狼烟四起。吴树兰学的是畜牧,望着一堆堆堆在田里的秸秆,吴树兰想,这秸秆可是上好的牛饲料啊,用秸秆养牛,能消化大量秸秆,一斤秸秆按4分钱收,一亩地光秸秆就可以增加一二百元的收入,全村算下来,光这一项一年就能增加收入一二百万元。秸秆就地就能挣钱,谁还肯烧?秸秆用作牛饲料,农民也增收了,空气也干净了。办个奶牛场,牛奶挣的钱不用说,牛粪再投进沼气池,还可以发酵成沼气,做饭、烧水、照明都能用。吴树兰觉得,在大吴庄建个奶牛场,能够盘活一个产业链。
为了能够尽快建个奶牛场,吴树兰搜肠刮肚,把能想起的,以前曾经认识或亲戚朋友认识的老板想了个遍儿,然后开始一一登门拜访。开封,她去了,不成;承德,她去了,也不成;新疆,她也去了,还是不成——有的嫌大吴庄地偏路远,不愿去;有的怕大吴庄基础太差,收不回投资;有的嫌投资环境不好,净惹麻烦。前前后后联系了19家跑了好多趟,但趟趟都是无功而返。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吴树兰通过朋友认识了河南天福文化有限公司的老板陈有富,一听陈有富也是学畜牧的,吴树兰来劲了,一趟趟去拜见。总是掂个小布兜的吴树兰,坐下来后,也总是从布兜里掏出个小本本,但其实,小本本基本不用打开,她要为大吴庄建个奶牛场的思路和打算、投入和产出、项目和账目,一点点一滴滴,仿佛都在她心里,她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她算得精精准准、清清亮亮。望着面前这个热烈又老练的大姐,陈有富着实吃了一惊。他认同吴树兰的思路,也叹服吴树兰的精神,一半是信任,一半是感动,终于,陈有富拿出1000万元,在大吴庄投资成立了富宇牧业公司。
经济动起来,什么事都好办。经济动不起来,死水一潭,什么工作都不好做。吴树兰发展企业的劲头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