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观天下 知中国

月饼券"纸上谈饼","空赚经济"谁受益?

2012-09-26 14:28:45 来源:新华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月饼券

“黄牛”在人民广场和徐家汇两大商圈的街头回收和兜售月饼券(9月21日摄,拼版照片)。 新华社记者 裴鑫 摄

月饼券“超发” 滋生灰色利益链

谁在回收“黄牛”手里的月饼券?消费者也许不会想到,中秋节前“轰轰烈烈”的月饼券倒卖、回收市场背后,真正的“推手”,竟然很可能就是这些月饼券的“始作俑者”。

记者了解到,市面上月饼券的销售分为酒店宾馆和有直营店的糕饼房两种渠道。一般来说,酒店宾馆由于是季节性销售月饼,基本不接受“回收”月饼券,在这种“以销定产”的模式下,很少出现月饼券“超发”现象。

有直营店的知名糕饼房销售月饼券却另有乾坤。一位从事月饼销售多年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知名糕饼店基本上都接受“回购”月饼券,这样一来,“超发”的月饼券到市面上流通一圈之后回到商家手中,不仅不需要提供实物,还能赚取额外差价。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超发”是行业内多年的“潜规则”,起初是为了应对月饼季结束后产生的大量在保质期却不得不下架的月饼带来的库存压力,后来就演变成为一种牟利的手段,以至于临近中秋消费者集中提货时,有时会出现“有券无货”的现象。

上海商业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齐晓斋指出,月饼券已成为一种“类期货产品”,名为月饼买卖,但大多是通过月饼券完成交易,整个过程并不需要实物月饼出现,最终付出真金白银的,只是需要月饼券的企事业单位和消费者。

如何打破“空赚”怪圈?

然而,“超发”月饼券也并非毫无风险。此前,在武汉、上海等多地就曾发生过多起知名糕点品牌“超发”月饼券远远大于其实际产能、消费者上门提货却发现“有票无饼”的现象。

中国礼品产业研究院专家张小鹏认为,月饼券实际上并非礼品回收市场的抢手货,但从厂家、黄牛党到流通者,各获其利皆大欢喜,这种怪象值得关注。“月饼券作为一种礼品,供应量远远超过实际消费量,实际上生产厂家和商家把月饼券当成一种期货来炒,这种情况最终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经济学者马光远表示,目前市场上的月饼定价普遍虚高,“灰色利益链”在各个转手环节均有利可图的表象背后,实际上是月饼高额的利润在支撑。

上海财经大学世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孙元欣指出,从需求的角度看,“礼品经济”是催生月饼券市场的根源,送礼需求超越了消费需求,使得礼品券脱离实物,具有了金融属性。从供给面上看,正是由于看到礼品券有利可图,酒店、宾馆、餐厅等本来和月饼券并无关系的厂商、企业也开始发券,“黄牛”从中获利,“空赚经济”的泡沫就做大了。

上海商学院流通经济学院院长周勇等专家认为,应规范流通规则,打击“黄牛”的恶性炒作等,理顺市场秩序。对于发行提货券的公司,应向监管机构支付一定比例的押金防范风险,一旦企业因经营风险出现问题,可以相应补偿。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精彩热图

长颈鹿乘车遇限高卧倒

爱死你还是雷死你的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