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寻找“心灵契合”
刘运峰介绍,区别于常见的书法教学,“书法与篆刻”从来都不给学生指定某一书法家的作品,为的就是“让学生依照自己的天性和喜好选择碑帖”。
有的女生因为隶书“扁扁圆圆,十分可爱”而喜欢,也有男生因为石鼓文“雄浑古朴、洒脱疏落”而习之。刘运峰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兴趣,看到喜欢的碑帖,说明它与自己在心灵上“有某种契合之处”。因此,没有必要要求学生整齐划一地练一种字体。选择自己喜欢的字帖,反而促使学生勤于练习,这样进步更快。
从忽略个性的“大锅饭”到激发学生潜能的“个人套餐”,“书法与篆刻”的转变是南开大学以学生为主的素质教育观的缩影。2011年,数易其稿的《南开大学素质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出台,在培养方式上,正是要强调“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教学相长”。
《纲要》由校长龚克倡导提出,他认为,长久以来,学生被定位为“受教育者”,这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不符合教育的实践,更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教”的重要性恰恰应该在于它对“学”的启迪。教育是“培养”学生而不是“加工”学生,培养是创造条件使之更好地自主生长,而加工则是靠外力使之变形。
先有兴趣再有动力,进而钻研加以坚持,这便是孔夫子所言“乐之”优于“知之”和“好之”的地方。
刘运峰介绍,参加课程学习的同学大都没有书法基础,但是经过一个学期的认真练习,很多同学都已初显章法。学期结束,同学们需要上交一幅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在刘运峰这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的心中,“很多同学的习作都可以参加书法展”。
与“书法与篆刻”相同,从最初对课程不太了解到逐渐产生兴趣,再到学有所得,这种教学逻辑在南开很多公选课上都得到了印证。
选修“中国造神史话”的亓学梅说:“老师展示的田野调查资料,让传说中的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有了现实的原型,大大激发了我学习神话与传说的兴趣。”
已经是“发烧友”的秦雨静在初学“天文学概论”时还觉得有些枯燥,但是学习中逐渐培养了浓厚兴趣,对无穷无尽的宇宙有了强烈的探索渴望。为了更好地观测天文现象,她还参与了“便携式光学—射电望远镜”研究,并与天文学专业学生一起,分享了国家天文台首设的本科生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