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要有对我国人们关于发展需要新诉求的清醒自觉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需要不仅是人的一种“天然必然性”,而且也是人的一种“内在的必然性”,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是人的需要的基本结构。其中生存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也是产生和满足其他需要的前提,因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生存需要确证着人的生命存在,表达着人的自然本质。享受需要是在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当人类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并且在人类的生产达到这样的高度时,即“能够不仅生产生活必需品,而且生产奢侈品,即使最初只是为少数人生产。”享受就会成为人的一种需要,因为“人不仅为生存而斗争,而且为享受,为增加自己的享受而斗争。”享受需要是一种追求舒适生活和安逸生存方式的需要,与生存需要一样是人类自然性的表达,是人的一种“天然必然性”。与人的生存需要和享受需要不同,人的发展需要是“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形式的自然必然性消失了;这是因为一种历史形成的需要代替了自然的需要。”人类的“内在的必然性”代替了“天然必然性”。发展需要是人类更高级的需要,以人类生存需要和享受需要的满足为前提,是人类生存需要和享受需要得到满足的必然结果,它确证着人的超生命存在,表达着人的社会本质。“到了这个阶段,从动物界来的范畴就不再适用了。”
具体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过程,政治革命和经济建设都是为了争取实现和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因为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政治解放是其他一切解放的前提,如果没有政治上的独立,没有摆脱殖民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就不可能有经济的解放和生产力的发展,更不可能有“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正是因为我们有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我们才得以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从而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等生存问题;也正是因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我们的生存需要和享受需要才得以基本满足,并产生了发展需要,从而使我国人们的需要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人的发展需要是与生存需要和享受需要具有不同性质的需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反映着我国人们对社会全面进步和人全面发展的新需要。
最后,要有对世界历史条件下全球化视野的清醒自觉。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社会的真实任务是建立世界市场和以这种市场为基础的生产。这一方面揭示资本主义的资本逻辑及其工业化大生产开创了人类的世界历史,人类历史由此从孤立的、民族的、狭隘地域性的历史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历史。另一方面则强调资本主义及其以后的人类社会发展,必须以世界市场为基础,拥有世界眼光,而在世界经济文化生态日益一体化的今天,全球化视野的清醒自觉对于发展中国家就更为重要。
科学发展观是在全球化的视野中产生、发展并被最终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任何真正的理论都有它的针对性,科学发展观的针对性就是以往不顾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念,这种发展观念忽视能源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社会公平等,致使人类社会发展面临诸如经济、人口、资源、环境、两极分化等一系列危机,这些危机就象瘟疫一样严重危害着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不断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灾难。这些危机虽然在中国已经出现,但其警世性的灾难却主要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应该说我们更主要的是在观念中,而不是在具体的实践中经验了以往发展观念的灾难。科学发展观的产生与其说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总结,毋宁说是基于对近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各种危机的深远反思,因此,我们说科学发展观离不开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
马克思在谈到当时的德国时曾指出,“我们是当代的哲学同时代人,而不是当代的历史同时代人。”实际上,我们中国目前也可以说“是当代的哲学同时代人,而不是当代的历史同时代人”,尽管我们在思想上与西方发达国家一样拥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但在科学技术、生产力等方面我们却处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逝去的历史中。相对于发达国家,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更需要有全球化视野的清醒自觉,因为对于后发展国家来说,只有从世界性的历史出发,站在全球化的历史高度,拥有世界眼光,才能既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又吸取发达国家失败的教训,更重要是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握科学发展的最前沿,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峰。(中央编译局办公厅研究室主任教授 胡长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