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金龙生产车间 |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历载二十年风雨之金龙,是全球客车制造业的一条中国“龙”,它以龙腾般的速度创造了中国客车制造业惊人的奇迹:1988年以2000万元资金起家,到2008年总资产30亿元;年产量由最初的5台,到现在超过13000台;厂房设施由当初全靠租赁,到现在拥有65万平方米的世界级客车生产基地;销售收入由当年的126万,发展到2008年的53亿元,产品横征亚、非、欧、南美和大洋洲等55个国家和地区。
艰苦创业
1988年,金龙人在偏居东南一隅的厦门建立了客车企业,从此翻开了厦门客车波澜壮阔的历史。
上世纪90年代以前,国际著名品牌以“股份和市场换技术”的合作方式开始大举进入中国,“洋品牌”客车在国内达到了空前繁荣。但敏锐的大金龙人很快发现“洋品牌”由于不适合中国国情难以在国内立足,而拥有自主技术、自主品牌的“国情车”却成空缺。于是,在列强环视中,身形弱小的大金龙,决意走自主开发和自主品牌的道路——争取掌握关键技术,不搞技术合资,在市场上顶着压力与国外品牌展开面对面的竞争。
1990年,在租赁的厂房里,大金龙人创造性地设计出第一代中型豪华旅游客车产品;1994年,又针对国内高速公路蓬勃发展的机遇开发了适合高速客运的大型豪华客车;1995年,当城市公交车开始向着高档化发展时,又及时推出了豪华公交车;1997年,在城市间中短途客运车辆面临大批更新时,又适时推出了中、高档中巴……这些产品有不少是中国客车的首创,并且,在“千辛万苦、千言万语、千方百计、千山万水”这种“四千销售精神”的带动下,金龙客车很快就打开市场,成为中国客车业的一支民族品牌劲旅。
从1997年到1999年间,由于销量巨增,胆量过人的大金龙人采用低成本扩张的发展模式,租赁厂房,先后成立了武汉、绍兴两个事业部和苏州子公司,分工生产中巴、公交客车和豪华中大型客车。1997年751台,1998年1329台,1999年3571台,2000年6339台,2001年10185台,从1997年至2001年大金龙产量连续保持100%上下的增长速度,更加快速地占据了客车市场的份额,连续3年荣登销售第一的宝座。此后的股权纷争使大金龙跌入事业的低谷。
直到2004年,厦门市政府出资调整大金龙资本结构,理顺股权,同年底,以江世煌先生为总经理的公司管理高层重新组建,才使大金龙走出事业低谷,重拾升势。
这一年,厦门市委、市政府以一种全新的经济视角和产业布局,加快发展汽车制造这一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支柱产业,位于集美灌南的汽车工业城破土而出。2006年,大金龙在这个世界最大的客车生产基地投产并下线第一台客车,创业18年的大金龙,终于结束了自己“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没有生产基地的历史。在这里,大金龙刷新了行业内的一个纪录——第100000台金龙客车成功下线。
国车之誉
“金龙”的命名是一个最纯粹的“民族”命名。在企业成立之初,金龙便选择了一个“龙”形商标,其后,他们又自行设计并率先使用了一个圆环中的“双人”形商标,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商标导入过程。1998年,金龙开始进入核聚变式的发展阶段,这一年,他们开始了全新的VI系统导入,同时停止使用从前的商标,引入全新的“椭圆中加一个人形”新商标,金龙称之为最具历史性的品牌变革。金龙新商标的椭圆形设计灵感来自地球的形状,表明企业的资源来自全球,金龙要制造世界级的中国客车。椭圆里标志形象主体的“人”形,强化企业服务于人的“处处关怀”理念。“人”字的右撇与椭圆相连,表明企业植根于民族工业;左撇与椭圆留有空间,表明金龙人志在领先,深知开拓无止境,惟有加倍努力,才能时时领先于客车制造业。正是因为对品牌塑造的重视,“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渐渐开始在广大客户群中传播,直至耳熟能详,短短几年,金龙已成为行业的领先者。
从2001年成为首个大批量客车服务于“人大”和“政协”两会、“世界大运会”、“亚太经合会”和“世界华商会”等大型国际会议的国产客车品牌开始,大金龙多次以“国宾”车的身份参与重大活动,以舒适、安全、稳定及出色的保障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嘉奖。2003年,《经济日报》撰文“国车制造腾金龙”,让“国车”的完美表现获得了加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