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琴一家曾经穷困潦倒,依靠救济为生。在宁夏偏远山区的一个窑洞里,这个家庭被炉灶熏得黝黑的土墙上齐齐整整地贴着救济他们的人的名单,和捐款的金额,显得格外扎眼。
家里破旧的桌椅板凳是附近一个单位给的,小孩的书包课本上也贴着某某助学捐赠的标签。
“但是我们不能只靠救济,”36岁的张彦琴说。“我们得自己找条活路。”
这不代表他们完全不需要,或者不感激救济他们的人,张说,不然他们就不会把救济人的名字贴在墙上了。
这个八口之家靠着种荞麦,小米,一年能挣大约2000元钱,收入比国家的贫困线低了300多元。
2012年,张和丈夫贷款了2万多元买了30只羊。在村里的帮助下,夫妇俩学习了养羊的技术。今年年底希望能有2万多元的收入。
“光靠救济坚持不了多久,我们需要些技能和本钱来做点小生意什么的才能脱贫,”张说。
宁夏南部两百五十万人口仍处于贫困的状态,数量占了宁夏总人口的41%。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慈善捐助和政府救济。但是当地人民和政府一直在寻找一种可持续的扶贫方式。
跟其他很多当地人一样,张彦琴一家住在老旧的窑洞里。着窑洞是她家祖上打的,有一百多年历史了。20多平方米的面积,既是卧室,又是客厅和厨房。
洞里的墙壁已经被烧火的烟灰熏黑了,因为只有一面能够采光,这些在山坡上的窑洞远远望去就如同死人的眼窝一样,空洞发黑。
根据宁夏扶贫办公室的报告,严重的缺水和干旱使宁夏的贫困问题更加突出。不少地区的人口已经超出了水土承载力的8倍,人与自然资源的分布极其不平衡。
短暂的雨季给这片贫瘠的土地带了一年中不多的降水,也是当地人填满水窖的唯一机会。雨水卷着泥土,垃圾,枯枝烂叶流进了埋在地下的水窖。
在偏远的山区,即便在给客人奉上的茶里也能尝到泥土的味道,放了糖和茶叶也掩盖不了,即便水已经被过滤并且澄清了好几天,还是有沙子在嘴里咬得咯咯直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