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筛水的筛子已经不好用啦,因为太多土把筛眼堵住啦,”张彦琴的小女儿说到。14岁的小女孩说自己已经记不清上一次什么时候洗澡和刷牙了。她家曾经一年收到过2000多元捐助,但是捐助很快就花光了。家里有四个孩子,最小的12,最大的18岁,都要上学, 一年要花费2万多。家里还有两个多病的老人,医药费也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一碗牛肉面都要10块钱啊,”张说。
张彦琴和她的丈夫都是文盲,很难在城里找到工作。每天早上六点钟,天还蒙蒙亮,张就出去打羊草了。凉风刺骨,她把自己裹在厚厚的黄色毛衣里面,脸冻得通红。
她说等下羊羔了,一个羊羔能卖400多元。
“日子不容易啊,但是好歹是靠我自己。这样我也好受些,”她说。“我希望我的小孩们也学习自力更生。”
村支书张新琦说,村里42户人家中的12户都开始经营养殖业,村里也给相应的支持。一些村民尝试养猪,不过失败了。但是养羊容易成功,所以很快在村里推广开来了。
“光靠救济要把人养懒啊,”村支书说。“那叫等,靠,要。要过好日子就不能等,靠,要。”
虽然有大量的救济和善款,宁夏山区农民的平均收入仍旧只有三千多元,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要把输血型的扶贫模式,改为造血型,”宁夏自治区政府的报告中称。除了政府捐款救济,宁夏还推出了“黄河善谷”慈善工业园区,为贫困和残疾人口提供培训和就业机会
33岁的杨彦平就是通过学习养殖技术摆脱了贫困,走上致富之路。
“2009年我父亲去世,家里开销很大。地里的收成又因为干旱几乎绝收,”他说。“我当时真是太绝望了。”
但是杨没有等着吃救济,他借钱买了3只羊搞起养殖。现在他家有将近60只羊和5头牛。一年有了3万多元的收入。
“自己创业当然有风险。什么事情没有风险呢?”他说。“但是要过好日子就必须要承担风险。”
杨的兄弟媳妇邹晓梅以前在银川的一个百货大楼当销售员。自从加入了养殖业,她感觉自信多了,辞去了销售的工作,全身心干起了养殖。
她说她特别喜欢赶着羊在大山里走,觉得特别自由,特别放松,经常高兴得唱起歌来。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呀——”她说着说着就唱起来了。浓重的宁夏口音里拖着长长的调子。
“你必须相信农民们有致富的能力,”宁夏小额贷款公司的董事长龙治普说道。
2011年,他的公司为7686个客户提供了3000到20000元的贷款。大多数农民用贷款投资了养殖业。
还贷率高达99.99%,龙说他希望把业务扩展到宁夏南部山区。
“钱需要通过市场规律流动到农民手里。过度依赖救济会导致贫困的恶性循环,腐败,扭曲市场甚至更严重的贫困,”他说。
有时善款很难到达最困难的人手里,一个宁夏非政府助学计划“晨曦计划”的负责人李均说道。钱很有可能被村干部,或者跟村干部熟的人拿走了,但是技能和产业不会被拿走。
但是对于一些自己无法“造血”的特困人群,慈善救济还是必要的,不过需要政府的严格监督。
51岁的刘正凤和她13岁的女儿相依为命。因为背部曾经受伤,刘靠着种玉米一年只能挣上一点生活费。她女儿一年收到“晨曦计划”330元的助学金。李说,这些钱微不足道,但是能够给人心灵上的安慰。
“我们只能做到这些了,需要帮助的人太多了,”李说。“现在都说中国富了,是第二大经济体了,但是这里还有很多很困难的家庭。不要忘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