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代,亚洲面临的最大风险与机遇,都在于如何稳妥而果敢地推进结构改革
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召开在即,此次年会主题是:“革新、责任、合作:亚洲寻求共同发展”。
现实的背景是,刚刚过去的2012年,亚洲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一轮强劲增长形成鲜明对比。尤其是作为亚洲经济体量最大的中国,由于政策调控,经济增速放缓。
谋求区域合作进而达成共同发展,成为亚洲国家当务之急。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如此向本刊记者阐释此次论坛主题的深意:亚洲国家的经济一体化进程,有助于跨越和修复亚洲国家和地区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和“文化裂痕”,并进而推动真正的区域性整合。
他说,在共同发展问题上,各主要经济体应负起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包括在制订国内政策的时候,要考虑到本国政策对其他经济体的影响,不以邻为壑,尽量避免负面的溢出效应。
周文重相信,一个互信合作、共同发展的亚洲,不仅有利于亚洲的利益,也必将有利于世界经济的恢复性增长和国际政治秩序的进一步稳定和融合。
警惕亚洲金融危机重来
2012年,亚洲新兴经济体普遍经历了增长放缓的过程,尤以中国和印度下降幅度最为明显,分别比上一年下降了1.4%和1.9%。
这与欧债危机的冲击密切相关。受欧盟内部需求疲软影响,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出口明显放缓。
OECD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下半年至2012年上半年,欧元区出口对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增长贡献度分别为-0.5、-0.5和-0.3个百分点。
“危机以来的发展进程证明,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出口导向模式不可能与发达国家经济走势‘脱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所长李向阳解释。
而这种“挂钩”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中期内即便亚洲新兴经济体还能继续领先于全球经济,但也难以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前10年的高速增长状态。
博鳌亚洲论坛研究院刚刚发布的《新兴经济体发展2013年度报告》预测,未来几年亚洲新兴经济体经济中速增长将成为常态。
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量化宽松政策是影响亚洲国家经济健康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三大发达经济体为防止全球经济陷入二次衰退,同时推出这一货币政策,尽管短期内有助于经济复苏,但长期可能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受访专家分析,对于多数亚洲新兴经济体而言,属于出口导向型经济,且国内存在资产泡沫,国际短期资本流入可能引发汇率升值,进而出现资产泡沫和通胀。
不仅如此,上述发达经济体还是世界主要外汇储备的持有者,其量化宽松政策可能将未来债务风险转嫁给其他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
远虑之外,还有近忧,日元近期内的迅速贬值为亚洲经济体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
在过去的6个月里,日元汇率从最低的77日元/1美元迅速贬值到95日元/1美元,贬值幅度超过20%。
目前,日本与东亚国家形成了相互依赖型产业分工格局,在日本和东亚国家的区域贸易中,日元结算比例达到50%以上,日元贬值将直接导致大多数亚洲国家出现来自日本的直接投资减少和出口竞争力的下降,对这些国家形成明显冲击,从而最终威胁到亚洲地区经济的增长。
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刘军红看来,最坏的结果可能是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那样,日元由升值转变为迅速贬值,导致韩国、东盟出口减少,大量资本流入亚洲形成资本剩余,并表现为收支赤字,而随后突然间的资本外逃引发亚洲货币危机,紧随其后是银行危机,最终导致亚洲金融危机。
经济领域之外,中日钓鱼岛事件、南海问题,以及美国加紧推行TPP进程,都为亚洲地区未来发展增加了诸多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