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海”铸“师魂”
“今年清明节期间,我家孩子整整写了3天作业。”呼和浩特市民吴先生说,他的儿子在当地某“名校”读初中一年级,每天的作业要写到晚上11点左右才能完成。
“节假日本该是孩子们的快乐时光,但孩子最怕节假日,因为各科老师都会加倍留作业。”吴先生说,作业大多是从外地买来了的各种试卷,加上老师自己布置的默写课文注释、反复做同类型习题等“笨题”,使得孩子睡眠时间严重不足。
“前些年的名师都是凭着多年的教学经验,自己积累编写一套习题集,按教学进度让学生做。”内蒙古一位中学校长说,如今五花八门的教辅材料层出不穷,老师们不再研究教科书,主要靠信手拈来的“题库”给学生布置海量作业,“老师很轻松,孩子遭大罪”。
“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教育的真谛在于老师的人格感召与真知的传承。”这位校长说,最可恶的是个别“名师”上课“留一手”、课外反复补,下课留习题、课堂对答案。
目前,不少“名师”已染上了“补课瘾”。有的在讲新课,有的甚至考试前为补课生“猜题”以“提分”,逼迫更多的学生前来补课。在内蒙古一些中心城市,校外补习班一节课收取每位学生100元至200元费用不等,不少“名师”一年的收入“能买一套房子”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业界人士认为,补课泛滥严重扰乱了教育秩序,败坏了师德形象,同时也成为助推“择校热”、摧残学生健康、加重家长经济负担的祸首;一旦均衡生源、平行分班,这些“名师”便会现出“原形”。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名师?
采访中,许多学生表示,他们心目中的名师应该是这样的:一心一意教书育人,不搞“满堂灌”,能把难点讲得浅显易懂,作业留得少而精;对待学生不分良莠,激励每一位学生进步,师德良好。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了这样一个“另类”典型: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丰华中学是一所“差生”云集的民办学校,生均中考成绩却连年排名全市第一。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名校?
原本在丰镇市教育局担任副局长的任润和与多年从事教研工作的阎清隆,因无法撬动公办教育“千年一灌”教学法,于2004年辞职创办了这所“自己说了算”的学校。第一年,全校招了92名学生,从当地的集宁师范学院聘用了20名应届毕业生为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