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虽上涨,势头已抑制
新华网记者:现在有种声音认为,调控似乎对房价的上涨不起作用,该如何看待房地产调控的效果和必要性?
顾云昌:全盘否定房地产调控的成效是不客观的,如果不调控,投资投机需求泛滥,房价可能会上涨得更快。
杨红旭:2月下旬至3月,国五条及细则的出台,意味着调控升级,虽然地方细则并不给力,但市场必将出现一定程度的降温。4月份全国主要城市的住宅成交量已有所下跌,不仅低于3月份,还低于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月度平均水平,其中一线城市更为明显。
从价格来看,北京一直是这轮楼市回暖的领头羊,但近段时间也出现了房价涨幅回落的现象。在70个大中城市中,2月份北京的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涨幅为3.1%,全国最高,但3月就回落到了2.7%。房价虽然仍然在上涨,但上涨的势头已受到抑制。随着成交量的调整,预计未来半年房价环比涨幅还将持续回落;至于同比涨幅,由于跨度是一年,其变化滞后于环比涨幅,所以房价同比涨幅可能滞后到明年见顶。
这正是调控的效果。当前,业内外人士似乎达成了一个共识:房地产调控全是错,“十年九调,越调越涨”。客观地讲,这样的观点有失偏颇。
首先,调控很必要。从经济学原理上讲,市场存在失灵现象,失灵时政府就得出手,用“有形之手”调校“无形之手”。同时,经济增长具有周期性,客观上需要政府运用经济政策防范经济大起大落。比如经济高涨、通胀严重时,就得加息降温;经济低迷时,就得降息刺激。作为经济重要部门的房地产业,其市场波动的幅度一般大于宏观经济,甚至成为经济起伏的重要诱因,所以更需要进行调控。
其次,调控很复杂。宏观调控本身很难掌握火候,市场冷时,加柴,可一不小心火势就会失控;市场热时,浇水,弄不好又会熄火。
“钱松地紧”是房价上涨的内在原因
新华网记者:住房市场价格连续上涨,您认为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顾云昌: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当市场供应和需求之间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时,价格会出现上涨。反之,市场就没有上涨的动力。过去十年房价上涨的背后就是房地产市场的供不应求,这是一个大的前提。我认为房价背后的推动力就是 “钱松地紧”。
钱很多很松,而土地却收得很紧,这就造成了需求的旺盛和供应的相对不足。“钱松”的表现就是购买者的购买力很强,钱可以大量地进入购买者的渠道。例如,在没有调控以前,购买者可以首付20%-30%,然后其余的钱都可以向银行借,不管有多少套房,都可以从银行得到贷款。现在虽然第二套的首付款提高了,但是总体上依然能够保证买房者能够从银行里借到钱。另外,中国的贫富差距很大,很多有钱人进入房地产市场进行投资,导致了需求的旺盛,也是“钱松”的一个表现。
而对于投资者来说,进入开发商的钱是卡的比较紧的,开发商的银行信贷受到限制,开发商要千方百计地去融资,这提高了他融资的成本,不利于他的加快开发,造成了开发量的不足和开发速度的放慢。
从“地紧”方面说,就是土地供应量的不足。在土地供应方面,近几年实际完成的土地供应量是下降的,有时候土地供应计划并不能完成,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大城市,在过去的三四年中,绝大多数年份这些城市的土地供应计划都没有完成。
除此之外,地方政府是土地供应的垄断者,他希望用少量的土地拿到更多的土地出让金,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导致了土地价格的上升,现在土地价格年年在上升,在土地价格不断上升的情况下,降房价是很难的。就像是面包和面粉的关系,面粉不断地涨价,面包却要降价,难度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