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图片
1865年像一颗不起眼的痣,并没有被多少南京人记起。
忙碌的建筑工被命令在这一年的年底前,按照西洋人的图纸,在这个城市的南面建起一个工厂。
没过多久,高大空旷的房子里,一部部奇形怪状的机器被安装了起来。大家都睁大眼睛,好奇地盯着这些锃亮的玩意儿。
这个挂着“金陵机器制造局”牌子,并在当时成为远东地区最先进的兵工厂,虽然没能帮助走向没落的清帝国挽回颓势,却让南京有了最初的工业基因:这里同样有着追求精密以及对技术偏执的传统。
也就是在这一年,在遥远的欧洲,芬兰的一位工程师在当地开办了一间造纸厂,他给工厂取了个名字,叫做“诺基亚”。
逼出来的“自我革命”
当47岁的画家狄亚铭决定从美国回到自己当初学画的城市时,他那些直率的美国同事纷纷摇头。
“我已经腻了。”对狄亚铭来说,回到熟悉而又陌生的南京开始一段惊心动魄的创业之旅,给他带来的吸引力,要远远大于美国顶级动漫公司“艺术总监”这个头衔。
幸运的是,狄亚铭并没有让自己的冒险失手。他赶上了这个城市发展软件动漫产业最好的时期。
这一年,也就是他来到南京的2007年,南京软件企业数量达到1100家,产业销售收入突破360亿元人民币,在全国城市中位列第四,仅次于北京、深圳和上海。而在2000年,南京当时还只有200多家软件企业,年销售收入仅18亿元。
从18亿元到360亿元,“南京速度”让人称奇。
“那个时候,南京已经提出要建‘软件名城’这一重要战略,当时大家一致认为,软件业是高效产业、富民产业和绿色产业,是最适合南京发展的产业之一。” 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巡视员蒋维胜对现代快报记者说。
但是在这之前,左右南京经济发展的却并不是软件业,而是重化工行业。
寻访根源,我们再一次回到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