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观天下 知中国

专访莫言:人类灵魂的实验室

2012-10-10 15:19:52 来源:中国日报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专访莫言:人类灵魂的实验室
图为作家莫言。《中国日报》记者刘浚摄于2009年 1224日。

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将于11日揭晓,“中国作家莫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已成为中国互联网和纸媒上讨论最激烈的话题。0912月初,莫言的作品《蛙》由上海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这本书的创作始于2002年,作者推翻了10万字初稿,采取了独特的结构和写作方式。《中国日报》记者刘浚2009年1224在莫言先生的北京家中采访了这位当代最负盛名的作家。以下是采访实录。

姑姑激发创作灵感 为乡村妇科医生作传

问:您曾多次说过,这本书的原型就是您的姑姑。您跟她谈过计划生育、代孕生子这些事吗?

莫言:我的姑姑已经7677了。(关于代生子等事情)我就没跟她交流过了。小说里后半部分的姑姑基本都是虚构的。她与生活中的姑姑相似的是:俩人都从事了50年的农村妇科的职业。真正的姑姑也是从50年代初开始,最早做计生员、妇科医生,一直到80年代末退休,还反聘回去。她虽然70多岁了,医术还满高超的,周围几个县里还有很多人来找她。她不仅是个妇科医生,也是个很好的儿科医生。乡村医生是万金油嘛,她治疗婴儿的痢疾等小病,她有很多秘方、偏方。去医院可能几千块钱治不好的病,她给你一包小药粉马上治好了。

她们经历相似,但是其他象出身大相径庭。小说里的姑姑是革命烈士,八路军院长的后代;生活中的姑姑是地主的女儿。这样两种出身,在中国上世纪那种社会环境,所受到的待遇那就是天壤之别。小说里姑姑驾着船搞计划生育过程中那些惊心动魄的事迹基本都是虚构的。

另外,很多地理环境也是虚构的。高密东北乡有一条河,在上个世纪60年代还有一点水,到了70年代一年比一年干旱,最近这30年来基本断流,到了夏天都没有水,河里基本都可以做打麦、晒麦、庄稼的那种场塬。我小说里姑姑驾着12马力的柴油机船在波浪滔天的大河上追逐这些逃生的妇女们,这些场景完全都是虚构和想象的。

问:您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一个题材?

莫言:首先是因为生活中有姑姑这个原型,她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我也是她接生到人间的。我们从小就是在姑姑的欢声笑语中长大的。如果我不从事写小说这个职业的话,那肯定没有这个事儿了。但是从80年代我开始写作,就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生活中的姑姑应该变成我小说里一个重要的人物,或者说由姑姑可以升华出一部长篇小说来。我过去一些中短篇小说里曾经提到过姑姑这个人物,但都是一笔带过。这次长篇里面比较多的,把她作为一个正面的人物来写。我想首先是塑造人物的冲动,就是想为一个乡村的妇科医生立传。

作为写小说的人,我深深地知道,应该把人物放置在矛盾冲突的惊涛骇浪里面,把人物放置在最能够让他灵魂深处发生激烈冲突的外部环境里边。也就是说要设置一种“人类灵魂的实验室”,设置一种在生活当中不会经常遇到的特殊环境,或者说叫典型环境,然后我们把人物放进去,然后来考验人的灵魂。

最终我希望读者能从小说里看到人,看到人的灵魂,看到人的灵魂里面的痛苦和矛盾,并由此感悟到一个人应该怎么样宽容对待别人,一个人应该怎么样认识自己,反省自己在每一个历史事件中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最终一点,小说里蝌蚪这个叙事主人公,他也在,因为这个信,不断地写信来述说自己心中的隐痛,也可以看作他以这样一种方式来清算自己曾经犯下的罪过,一种赎罪的行为。

编辑: 吕冰 标签: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精彩热图

卧龙大熊猫野化训练毕业

泰山十一人满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