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次国务院常务会上,李克强总理要求立即研究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舆论和专家均称此举有多重利好。这些热议,从远近横侧不同的角度看,都有其道理。笔者静观默察,李克强此举,实为一系列政府自我革新中的关键步骤,除了溢出一些当前“利好”,对于转换政府职能、调整经济结构、改善社会治理、聚积民间正能量,都深具意义。
激发政府能力、社会动力、市场活力
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李克强也一贯主张,厘清和理顺政府与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政府管住、管好它应该管的事。
在新的发展阶段,处理政府、社会、市场三者关系,要抓住三个核心词:转(政府转职能),扶(扶社会组织),活(搞活市场)。只有把政府能力、社会动力、市场活力都激发出来,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李克强总理力推向社会购买服务,既有利于提升民众生活质素,也有利于改善政府施政,倒逼政府更新观念、提升能力。一些学者认为,政府、社会、市场三翼齐飞,三力合一,有利于控制行政机关规模,促进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发育,有利于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和谐共生。
其实,不管多么英明神武的政府,其能量与亿万民众的积极性、创造性相比,与生生不息的市场活力相比,高下相形,不言而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政府无法包办。李克强有着深厚的民本情怀,他自然相信民力可依,民心可恃,民智可用。
创新公共服务机制 集聚社会正能量
环顾域外,政府购买服务是国际上的普遍做法,政府不能只采购货物。发达国家的政府莫不借重社会力量,开启社会合作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再大的政府也只能是有限政府。而社会需求既繁且多,不同地域的民众又各有所需。没有一个政府可以包办一切。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改善民生,本来就是众人之事,聚集民力是理所应当的。
李克强善观大势,顺应潮流。他早就看到,政府财力有限,民力无穷。政府要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要用有限的钱,办更多的事。其实,只要找到好的机制,把民众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出来,把众人的聪明才智调动起来,政府少花钱或者不花钱,也能多办事、办成事。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民间已经积蓄了丰沛的能量。有相当数量的民众已经进入了小康。许多人不再为稻粱谋,他们不独亲其亲,而心存终极关怀,颇有奉献精神。政府以一定的经济和权能为杠杆,把民间社会的积极性组织带动起来,使之服务社群,可以有效引导社会集聚正能量,释放正效应。这对当下的中国完善社会治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公共服务不能光靠政府“配餐”。不能让民众养成习惯坐等用餐,要大家齐动手,一起做餐。北方人常说,好吃不过饺子。笔者发现,不少地方就把饺子叫做“齐动手”。如果政府在“热厨房”里干得热火朝天,民众却在一旁常感“不对口胃”,甚至怨声载道,官民分道扬镳,社会就难以正常运转。要让民众成为社会建设的参与者、持份者。要以经济手法把民间的力量撬动起来,凝聚起来。新时势下,政府要因势利导,发展社会组织,培育社会企业(管理企业化,而不以盈利为目的),培育服务提供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