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困难阻碍发展步伐 云南古籍修复缺钱缺医
遇瓶颈
资金人才供给力不从心
自2008年云南省在云南省图书馆成立古籍保护中心以来,短短4年时间,可谓成绩斐然。2008年3月,云南省图书馆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08年7月,云南省图书馆二级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得到国家文物局备案。2009年12月云南省图书馆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也是西部地区唯一入选的。216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近年来,古籍保护中心有计划、有步骤、有安排地分地区,对全省各级图书馆及相关古籍收藏单位进行古籍破损定级和调研登记,耗资50万元,先后举办了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培训班,目前全省每个县都有一个受过培训的古籍保护人员。同时还派省中心和修复中心的人员,分批分次前往各州县图书馆等相关古籍收藏单位进行实地的调研指导。古籍普查工作在全省各高校、科研、州市县等全面铺开,取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古籍的保护仍尚待加强和重视。
云南省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每年上级部门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都会拨付50万元的资金用于省馆的古籍保护,5年间加上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支持,共拨付保护经费300万元。但这些经费不单用在修复上,还要用于培训各州市和古籍藏存单位的古籍修复人员、古籍普查工作上。“我们希望能逐年增加古籍保护经费的投入力度。省图正打算将古籍进行数字化,这也需要一笔开支。”计思诚说。
除去经费不足,对于古籍保护中心而言,他们还面临一个最大的难点:人才匮乏,尤其是高层次的古籍研究人才和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人员十分缺乏。
王水乔说,近年来,他们主要是在汉文古籍的修复上下功夫,但是目前馆藏的一些珍贵古籍善本,需要专家鉴定后才能修复,因为一旦修复出现失误,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古籍,大部分是被民间如祭司、艺人掌握和使用,精通者甚少。加之许多掌握者都已年迈,时间紧迫。
“古籍的流失也不容忽视。”计思诚说,清末以来,随着人类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进程的日益加快,尤其是现代的网络社会更加缩小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距离,非主流的少数民族文化更加趋于快速地流失和消亡。以迪庆州为例,100年以来,流失国外的东巴文古籍达60000册,大量珍贵的藏文雕板不断从地下渠道流失国外,上个世纪初叶的傈僳文献已很难见到,神秘的马里马撒文字已经绝迹。
这些年来,省图的工作人员下大力气在全省各州县都进行了古籍的普查,但是进展缓慢。一些珍贵的古籍不能被国家有效地收藏,被并不懂其价值的人以重金收购,王水乔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古籍的修复。(邓建华 文 周明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