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多元化趋势开始动摇美元地位——时代变迁的新征兆新趋势之四
经过3次G20峰会和比较有力的协调与合作,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应该说已初见成效。但最终走出危机、特别是金融体系的改革,仍然任重道远。有关各方切身利益的矛盾和碰撞,以及核心利益再分配的斗争和发展趋势,当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发展已表明,美元的霸主地位已开始动摇,正在受到有关各方的严重挑战。最有代表性的一是“金砖四国”和海湾国家的主权基金方兴未艾。二是香港、迪拜乃至中国上海正在向国际金融中心方向迈进。三是出现了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和综合化的趋势:人民币开始了走向国际化的步伐,同中国进行以人民币结算贸易的国家日益增多;“玻利瓦尔美洲国家联盟”九国决定创立地区货币“苏克雷”以逐渐减少使用美元;伊朗和委内瑞拉等国已经或正在以美元以外的货币进行贸易结算;IMF“特别提款权”也正在酝酿包括其它货币。
2、关于金融体系改革,目前老牌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说得很动听,但实际上并没有触及核心问题。美国的如意算盘是“割欧盟国家的肉”,“喂”中国等新兴大国,说什么要增加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和投票权,由欧盟国家“让出”在IMF和世界银行的3%-5%份额。但IMF决策权的投票制度(需要85%的多数通过)不变,美国手中握有17%的份额,继续掌握“一票否决权”。所谓增加发展中大国的发言权和投票权,虽是金融改革的一大进步,但在重大问题上,发展中大国仍然没有最后决定权。目前欧美在这方面矛盾比较突出,有关方面都在合理利用。作为战略目标和策略部署,新兴发展中大国似乎正在探讨如何逐步迫使美国也“让出”必要的份额,或者把需要85%多数通过的投票制度改为国际通用的2/3多数,从而改变“一票否决权”的不合理状况。
此外,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重要动向是,世界各主要国家现在都已开始考虑“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出路和地位。最突出的几个方面一是“发展模式”的选择或调整;二是新经济和金融政策;三是大国或相对大国关系新的组合和博弈;四是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占领制高点(奥巴马已吹响了“低碳经济”的冲锋号)。中国需要未雨绸缪,深入调查研究,吸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及早制定相应政策。
新时期中国外交面临的课题
实践表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特色外交体现的“软实力”也更加鲜明,可圈可点。中国关于“构建和谐世界”与“合作共赢”的理念和相关政策,以及关于“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的呼吁与倡议,已经日益深入人心,在国际上受到广泛好评。现在,“中国因素”进一步牵动着国际关系的方方面面,世界各国在制定政策时,一般都要考虑“中国因素”的影响。今年以来,连美国人也在借用中国的“软实力”语言,说我们要“求同存异”,“同舟共济”嘛!
这是“时代变迁”加速发展过程中对“中国因素”和“软实力”的肯定,是值得中国人民自豪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中国面临的挑战也是十分严峻的,国际责任十分沉重。因此,外交上必须注意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当前,有三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需要冷静思考和应对。一是“韬光养晦”战略是否已经过时。二是如何看待“中国模式”的意义和影响。三是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关于推动中美“共管世界”(所谓G2)之类的议论。
(一)诚然,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中国速度”的发展举世瞩目,中国在国际上举足轻重。但我们始终不能忘记,中国仍然是一个“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的事实。中国的人均收入还处在世界的第97位,到本世纪中叶,我们才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时代变迁”的新时期,中国仍然需要坚持“韬光养晦”战略,增强“有所作为”意识。这两者是辨证的统一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