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结售汇基本情况
结售汇数据主要反映企业和个人在实现上述跨境资金收付前后,卖给银行(结汇)或从银行购买(售汇或购汇)的外汇数额,即非银行部门结售汇(也称银行代客结售汇)。2001年以来,非银行部门结售汇总额占GDP比重总体呈上升态势,由2001年的28%升至2008年的45%,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有所下降,2010年反弹至38%,较2001年上升10个百分点(见图1-4)。由于企业、个人等在银行办理的结汇业务规模持续高于售汇业务,由此形成结售汇顺差,2007年最高接近5000亿美元,2009年大幅减少,2010年又回升至近4000亿美元。
2001-2010年我国非银行部门结售汇顺差累计达到2.62万亿美元,占同期外汇储备增量的94%,2010年该比例为85%(见图1-4)。此外,银行自身结售汇差额及其外汇头寸变化也会导致储备规模的增减(有关分析详见本报告第二部分“跨境资金流动主要项目分析”中的“银行部门”)。
3.跨境收付和结售汇的对比分析
企业、个人等非银行部门在跨境收付和结售汇各环节的资金流动是存在联系的。企业、个人对跨境收入的外汇资金一般有四种主要去向,跨境支付的外汇资金一般也有四种来源(见图1-5)。此外,企业、个人跨境收入和支付中有些是人民币资金。对比跨境收付和结售汇两组数据,能发现市场主体跨境收付和结售汇环节的行为变化,揭示了跨境资金流动的内在动力。
当前人民币升值预期下,企业、个人将外汇结汇的意愿有所增强,而从银行购买外汇的意愿总体下降(即“资产本币化、负债外币化”)。近十年来,企业、个人跨境收入中将外汇卖给银行的比例(即收汇结汇率=结汇/跨境收入),2006年较2001年下降7个百分点,2010年较2006年上升5个百分点;而企业、个人跨境支付中,从银行买入外汇的比例(即付汇售汇率=售汇/跨境支付)也先降后升,2007年较2001年下降22个百分点,2010年较2007年回升了7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十年平均(见图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