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观天下 知中国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中国科考在南极

2012-11-02 17:32:14 来源:光明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中国红,五星黄

与此同时,远隔重洋的祖国,同步展开了前期运作。国家海洋局通过新浪网,开始征集内陆站站名,十几万网民参与了命名投票。最后,综合网络民意和专家意见,国家海洋局决定将中国南极第三个科考站命名为“昆仑站”。这样,在南极的冰雪旷野上,昆仑站将和长城站、中山站三足鼎立,交相辉映。

昆仑山气势磅礴,横亘于西北,它巨大的体量、冷峻的神态、神秘的群峰、恢弘的气派,与南极高峻的冰盖之巅极其相称。多少中国诗人赞美过浩莽绵连的昆仑山,它是众山之山、诸神居所。

南极的夏季很短,只有从每年11月初到第二年2月中旬不到111天的可利用时间。施工时间很短,而在这一时间段中必须完成人员到达和离开内陆,地面物资运送及建站等工程的难度很大。另外一个特殊要求是,昆仑站的外观还需考虑融入中国元素,以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经过反复斟酌、比对筛选,设计方案渐渐浮出水面:尽量采用轻质材料以控制重量,采用预组装房屋——集装箱式建筑,以减少工程量。主体建筑为钢结构,建筑面积236平方米,包括生活区和科研区,可供15—20人进行夏季科考。主建筑被钢支架托起,3—5年之后,逐步升级扩建达到近600平方米的规模,将成为满足科考人员越冬的常年站。主建筑俯视图呈错落叠拼,具有轴对称之美,建筑主体材料全部采用不锈钢,外观采用中国红与五星黄,从空中俯瞰,整个屋顶形成一面五星红旗。茫茫积雪的反衬,将使中国红更加耀眼。

惊险一幕

普里兹湾固定海冰外缘与接岸海冰之间的南北15公里,全是起伏坎坷的乱冰带。2008年11月26日,中国的“雪龙”号科学考察船沿碎冰堰侧面斜向切割,将成片海冰切入海水后再用船体推开,像犁地一样犁破了8公里长、4米厚的碎冰堰。那些高出平均冰面2—5米的冰脊,就像一个个冰上的小山丘。“雪龙”号曾尝试直接撞击冰脊,但没有奏效,纵横交错的冰脊严重削弱了“雪龙”号的破冰能力。最艰难的时候,“雪龙”号积一天之功,以17000马力的巨大动力,仅仅前进了60米。第二天晚上11点多,“雪龙”号在破冰作业过程中,悬搁于海冰上。此时,“雪龙”号距离中山站尚有49公里。科考队决定放弃破冰,寻找有利时机实施冰上卸运,直接从冰上登陆中山站。

这一天,终于等来了短暂的晴好天气,我科考队立即开始了考察物资卸运以及直升机飞行吊运物资作业。

卸运一开始就遇到了困难。科考队员徐霞兴驾驶着雪地车从“雪龙”号的左舷出发,试图绕船头到右侧拖拉雪橇。但是,行至船头前方150米左右的地方时,突然发生了海冰塌陷!雪地车吼叫着,随着碎裂的海冰,直向寒冷的南极大海沉下去!灭顶之灾啊,徐霞兴感觉到雪地车在下沉,按照以往的经验,他想着猛踩油门就可以冲过去,但这一次完了,连车带人,一下子掉进冰窟窿!海水一下子就涌进了驾驶舱!他在1米多深的海水中试图打开车门,但是,巨大的水压,将车门紧紧抵住……

事发时,领队杨惠根和两个领队助理,正站在“雪龙”号科考船驾驶舱的指挥台上,密切注视着现场卸运情况。几分钟前,杨惠根刚下达了一道指令,让队员们等到子夜之后再行卸运,那时海冰会冻得更坚固结实些,安全系数将会增加。他亲眼看到徐霞兴驾驶的雪地车突然陷落,还未来得及反应,雪地车就沉入了大海。杨惠根大声呼喊:“跳车!跳车!”声嘶力竭,但徐霞兴哪儿听得见!此时此刻,老杨感到天旋地转,热泪涌上眼眶!更令他心惊胆寒的是,如果失去了老徐,科考队将会怎样——不仅此次中国南极科考可能中止,之后的若干次科考,也都将被笼罩进巨大的阴影中……

编辑: 许银娟 标签: 雪龙 南极科考 九牧 海平面升降 南极冰盖

精彩热图

遣返13名台湾嫌犯和通缉犯

南少林武术文化节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