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震惊!中国古代舜禹时期就有“类大学”

2012-08-30 15:45:00 来源:北京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5.

备考科举制让国子监成为应试教育鼻祖

隋唐开始的科举取士制度成为国家官员出处的主要来源,国子监逐渐开始超越太学成为宋元明清时期国家最高学府。这个时期国子监的职能除了日常教学外,还承担着如今教育部的管理国家教学的职责,很多国子监的讲师教授,还兼任“国家教育部”的行政职务,如北宋著名学者程颐曾任判西京国子监。

这个时期国子监讲授的课程较之以前有所不同,由“六艺”改为“六学”,“六学”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到了明代科举改为八股取士以后,国子监课程也相应做出了调整,即研习“四书”、“五经”、“理性大全”以及各式律令等。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代大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备考。

自科举制出现,尤其是明代以后,国子监由原本精英教育的基本职能,逐渐转变为应付科举考试的备考职能。理由很简单,国子监和太学不一样,太学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得到官职,而国子监毕业后还得需要考试,经过淘汰后才可授予官职,中国的应试教育鼻祖应运而生。虽然科举取士有众多值得称赞的地方,但是大学毕竟不单纯是备考机构,以应考的心态学习,怎么能达到培养多方面发展人才的目的呢?因此,自国子监成为“备考培训机构”开始,预示着我国古代大学与欧洲大学产生差距,至今影响仍在。

以史为鉴

出售“毕业证”导致消亡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高学府国子监没落的最终原因,在于“纳粟入学”的出现。

自明清开始,一些没有经过初步入学考试的有钱人家子弟,为了能进入国子监“镀金”,可以通过交纳一定量的粟米免试入学,甚至还可以“函授”教育。这些粟米的数量在100石至800石不等。

一开始,“纳粟”的数量较高为800石,这在当时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了,按照明宣宗时期法律规定,死刑犯“免死”只需交纳80石粟米,可想而知,800石粟米十倍于此,一般人是绝对交不起的。后来,国家为了搞“教育创收”,逐渐将“纳粟”数量减为100石,以达到薄利多销之目的。

“纳粟入学”制度衍生出一系列所谓的“教育创收”行当,到了清代,国子监的“毕业证”甚至可以通过法定渠道买卖。只需先向吏部交纳108两白银的“护照费”,然后再到国子监交纳一两七钱的“监照费”(手续费)后,即可到手一张如假包换的“学历证明”。

据史料记载,清代每年国子监创收仅手续费就达到14万两,也就是说,每年有至少8万名学员未经考试拿到“毕业证”。实践证明,以出卖国家教育作为盈利模式的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国子监到了1905年走向没落,被学部所替代,随之消亡的是诞生国子监的封建制度。

 
 
 

精彩热图

 
 

焦点图片

一丰田3车轮被卸 车身贴"车主赖账不还"横幅

美女寒冬穿比基尼扮“金猴” 约农民工看电影

春节学雷锋:告诉你应对七大姑八大姨的正确姿势

女子辞外企工作为女儿做早餐 一年220份不重样

精彩热图

南航为急病旅客返航 出动升降车接旅客下机

六小龄童在成都大学演讲:美猴王的每个动作都有据可循

舌尖上的春运 那些你没见过的火车餐

别人家的老板!奖90后轿车 年终奖堆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