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甘肃扶贫扬帆起航助农致富,放飞农民小康梦想

2013-12-04 14:33:25 来源:中国日报甘肃记者站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六大探索”创造甘肃扶贫开发工作新亮点

甘肃穷,穷在农村,穷在农民,解决好农民脱贫致富问题,是甘肃需要花大气力解决的重点。向贫困宣战!1982年,就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国家启动“三西”扶贫开发计划,首开中国历史上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区域性开发扶贫”的先河。

“贫穷,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更关乎百姓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的安定和谐。当前我省扶贫开发还面临着许多突出难题和困难,特别是现有贫困乡、村大多都集中在极干旱地区、高寒阴湿地区、偏远山区等一些自然环境最恶劣、自然灾害最频繁地区,扶贫、返贫恶性循环问题仍然突出。让贫困地区的百姓尽快地脱贫致富,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当务之急。”甘肃省扶贫办主任周兴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经过近30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曾经“苦瘠甲天下”的甘肃终于实现了全省粮食基本自给,结束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而且取得了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农村居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的历史性成就。最为难得的是,甘肃人民穷则思变,在长期与贫困作战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最重要的是对扶贫新机制的探索和思考。

一是对整村推进与连片开发结合的探索。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战略重点在片,战术关键在村,战果体现在户。全国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模式是从甘肃省开始起步的。自1998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扶贫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甘肃省在认真总结了以往扶贫项目管理和到村到户扶贫模式的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个体贫困和区域贫困并存的实际,决定以瞄准贫困户、加大对贫困人口的扶持为主要目标,从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和群众最紧迫的问题入手,对扶贫项目、资金集中投入,在10个市州各选一个村,开展了以村为单位,以改善基础条件、促进产业开发、提高贫困人口素质、推动贫困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开发扶贫试点。2000年,国扶办在总结甘肃省及其他省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统一规划、分年实施、整合资源、整体推进”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模式。由于扶贫效果明显,该模式被写入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成为新阶段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针对扶贫工作机制和方式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从2007年开始,甘肃省先后在东乡县、清水县、环县等扶贫重点县开展了“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探索整村推进与相应流域、片带整体推进的模式。截止目前,国家和省级安排的流域“连片开发”试点累计达到48个。连片区域内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和“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有效整合相关财力、物力、人力资源,整村推进项目效益实现了最大化,并逐渐形成“大扶贫”工作格局。

二是对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形式的探索。“十一五”期间,国家提出并实施“雨露计划”,加大了对贫困家庭成年劳动力的中短期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对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甘肃省直相关部门把培训对象定位在了贫困家庭中初中和高中毕业后返回到农村的有文化的新生劳动力这个群体上。把对初、高中毕业后(简称“两后生”)返乡的贫困户子女进行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作为本系统贯彻“雨露计划”的重要形式和主要特点。五年来,共培训“两后生”11.3万人,转移就业率达 95 %。探索了“培训一人,输转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村”的培训和转移就业模式。现在“两后生”已成为甘肃的劳务品牌,培训机制已建立,管理制度也不断完善。

三是对贫困地区增收产业发展的探索。贫困地区的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始终是首要的问题。“十一五”期间,扶贫系统围绕“农民增收六大行动”,在如何做大做强草畜产业、马铃薯产业、林果产业、蔬菜产业,以及 中(藏)药产业等方面进行了不断探索,着力建立区域主导性特色优势产业。同时,把加工、销售、储藏等龙头企业扶持作为带动和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开发的重要因素,开展招商引资、金融信贷等措施。目前,贫困地区龙头企业达到132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产业的收入比重达到到60%以上。

四是对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与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相结合的试点和探索。根据《甘肃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意见》的有关要求,甘肃省扶贫办先后在6个扶贫工作重点县和50个实施过整村推进项目的村部署和开展了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试点工作。通过试点项目实施,各试点县的生产得到新发展、村容村貌不断改观,农民人均收入不断增长。新农村建设试点为贫困地区在稳定解决温饱问题后如何逐渐进入新农村行列,步入小康社会发展轨道探索了路子。2008年以来,甘肃省先后遭遇“5.12”大地震和“8.8”舟曲特大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扶贫工作主战场的扶贫工作造成重大创伤,多年工作成效顷刻之间付之东流,贫困群众一夜之间一贫如洗。因此,贫困地区同时面对着扶贫工作重建和灾后恢复重建双重任务。在国家支持、社会帮扶和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下,扶贫开发与灾后恢复重建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三年任务,二年完成”目标如期实现。

五是对特殊贫困片带扶贫难点攻坚的探索。进入21世纪初,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精神,扶贫开发是以“县为单位、村为载体”进行的。随着全省经济快速发展,扶贫开发迅猛推进,农村贫困问题越来越集中到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中部极干早区和南部石山区、高寒阴湿区、边(偏)远山(林)区和各类移民区,即:“六大类型区域”。甘肃省扶贫办提出了“特困片带”的概念,并对“特困片带”的扶贫攻坚进行了探索。甘肃省委、政府高度重视对特困片带扶贫难点实施集中攻坚的工作。从2008年到2010年,连续三年坚持每年制定出台一个“特困片带”扶贫攻坚专项政策文件。先后制定出台并实施了民族地区特困片带扶贫攻坚、河西特困移民扶持攻坚、庆阳革命老区特困片带扶贫攻坚等。

紧抓国家政策叠加机遇,围绕国家片区扶贫大战略,甘肃省以国家三大集中连片特困片区(六盘山片区、秦巴山片区、藏区片区)作为主战场,本着“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原则,围绕甘肃省工作中心,确定了一批按政策提出的项目,对政策中导向性问题也尽力在新项目谋划中得到体现。

六是对扶贫工作对象如何科学瞄准的探索。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政策“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精神,以科学识别和监测扶贫工作对象和农村“低保”对象为目标,开展了“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建立了与相关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2008年,在定西市漳县和甘南州临潭县分别部署了“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之后,根据试点工作经验,逐渐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区)扩大了试点工作。目前已在全省55个县市、区开展并完成了“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采取进村入户,对农户财产、劳务收入等内容的登记、测算,并在全村范围内评议公示等各项程序,比较真实地掌握了扶贫工作对象的生产、生活状态,与民政、财政、残联、统计等相关部门共同建立了贫困人口识别和动态管理机制,实现了对贫困人口资源信息的共享。目前,有318万农村贫困人口及时纳入了农村低保范围,其中有劳动能力的困难户纳入了扶贫工作规划。从而实现了扶贫部门对扶贫工作“对象瞄准到户、情况掌握到户、项目扶持到户、措施落实到户、效益体现到户”的新要求,建立了“低保”维持生存,扶贫促进发展的扶贫工作制度基础。

有效的经验、创新的思维,正是我们战胜贫困的利器,为甘肃省打响新一轮扶贫攻坚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六大探索”创造了新世纪甘肃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最大亮点,显示了“十一五”甘肃省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实践、新进步。

 
 
 

精彩热图

 
 

焦点图片

南京:安徽男子就医途中 厕所内莫名猝死

格兰仕2000名工人打砸工厂 特警进厂戒备

西双版纳:万人泼水喜迎傣历新年 欢腾场面蔚为壮观

奶茶妹妹与大19岁京东老总最新恩爱照

精彩热图

西安一公交司机和货运司机当街厮打 乘客无语了

中央巡视组海南接访点 群众排队来访[组图]

图片故事:90后入殓师只为留下永恒美丽

南京“弃婴岛”三夜蹲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