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今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要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和行政复议制度,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政府信息公开,无疑是推进政务公开的有效载体,也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有效方式。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两年来,“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从起步探索到实践创新,在长足进展中尚存不足。
①核心信息逐渐公开
近40个中央部委公开财政预算
“公开的是民众不关心的,民众关心的不公开,好歹公布了民众关心的,民众又看不懂。”这段有些绕嘴的话,曾经是人们对刚刚起步的信息公开工作的感受之一。其中最典型的是备受百姓关注的政府财政预算和开支情况。
令人们眼前一亮的是,今年3月25日,财政部通过其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布了2010年中央财政预算数据。在去年首次公开中央财政预算4张表格的基础上,今年公开的范围增加到12张预算表。尽管看懂这些财政预算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但人们明显感觉到:与去年相比,今年预算公开的范围更广泛,内容更全面,科目也更细化。
随后的3月30日,国土资源部公开了2010年财政收支预算。接下来,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部也相继在各自官网上亮出“2010年收支预算总表”。国土部、财政部及科技部在公布预算总表的同时,还用文字介绍了收入科目和支出科目的具体内容。
据了解,截至目前,国务院已有近40个中央部门公开了财政预算。近3年内,中央部门预算将全部公开。
“现在不管中央部委是不是全部公开了,公开的是不是都能看得懂,但其示范效应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一位曾经多次向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发出申请要求公开财政预算的法律人士表示,中央部委将带动地方政府进行财政预算公开。同时财政预算信息的公开,标志着政府信息公开步入实质阶段,也会带动并影响其他核心信息和要害信息的公开。
诚如此言,中央及中央部委财政预算公开力度不断加大,绝大多数地方政府也相继公开了财政预算。特别是前不久四川巴中市巴州区白庙乡政府公布的公务开支明细表,详细记录了每分钱公务花费,甚至连“花1.5元购买信纸”也公布。白庙乡政府这一做法,赢得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