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政府改革,挖掘在编人员潜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多基层组织和编制部门的干部认为,要控制临时工增长,减轻政府财政压力,一方面要深化机构改革,推进大部制改革,减少政府管理层级,消除在编冗员,促进公务人员下沉到一线;另一方面,则需要激发在编人员活力,特别是改变二线干部年龄“一刀切”现状。
近年来,在减少管理层级方面,不少地方都在积极探索。安徽铜陵市铜官山区从2010年开始实行“区直管社区”改革,撤销街道办事处,探索将原来“区-街道-社区”三级管理调整为“区-社区”二级服务的新模式。为此,铜官山区撤销了原有的6个街道办事处,将49个社区整合为18个新社区,实行“区直管社区”。
在调整、分流街道办事处人员时,铜官山区保留他们的身份、职级、待遇不变,充实到新社区。社区工作人员增多后,实行网格化管理制度,1名社区工作者负责300户左右居民的管理和服务。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研究员史卫民说:“在城市主城区全面撤销街道办事处,铜陵开了先河。这种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可以加强公共服务和民意反馈,真正实现公务人员向社区下沉。”
此外,基层干部建议,在减少政府机构层级的同时,也要加快大部制改革的步伐,将职能相近的部门整合。例如,现在医疗和养老保险是卫生、人社、民政等部门各管一块,不便于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考虑合并。一些职能弱化的机构,应尽快撤并,精简人员,并科学核定编制,进而减少在编人员财政供养压力。
安徽省编办副巡视员张强告诉记者:“当前需要改变二线干部‘低龄化’的现状,激发干部活力。干部退居二线年龄‘一刀切’的做法,导致大量的人才浪费。县乡干部50多岁时,一般孩子都已大学毕业,家庭负担轻,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且他们基层工作经验也很丰富,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实事求是地说,50多岁的干部可能因仕途发展受限,缺乏动力,因此可考虑实行职务和职级双轨制,破解基层干部发展的‘天花板’现象,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加强编外人员管理,打破用工双轨制
记者采访编制管理部门时,相关研究人员表示,要刺破不断膨胀的政府临时工“气球”,需要加快编制内外用工的并轨,建立干部岗位能上能下、单位能进能出的人事制度,并在权责一致的基础上,实现同工同酬,彻底消除“编制”带来的寻租空间。
目前,有的部门为了加强工作,要求各地增加人员配备,必须配合一定的人口比例,导致临时用工人员数量过多。有的部门招聘门槛低,一些文化程度低的人成为政府编外人员。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部门私招乱聘,将自己的关系人员招进了临时工队伍,滋生腐败。
针对这些问题,一些地方已经着手清理和规范临时工管理。最近,南京市出台《关于严格规范市级机关和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管理的意见》,要求严格控制使用编外人员。不论市级机关,还是事业单位,使用编外人员必须向市编制办报批,人员经费由市财政纳入预算,统一划拨,行政机关编外人员员额总数原则上不得超出该机关行政编制的10%,所有编外人员公开选聘。同时将严格编外人员员额管理,建立健全编外人员实名制管理信息库,制定相对统一的薪酬标准等。
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王开玉认为,政府必须加快职能转变,切实简政放权,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控制需要财政供养人员的增长,减少相关部门对于编制外临时用工的巨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