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预期的自我实现”
高盛亚洲经济研究团队在其分析报告中称,“通胀压力扩展至非食品部门的风险已经大大增加”
如果说过度资产重估导致的泡沫是一种潜在的危机,那么,现在不断上涨的物价则已经是很大的现实压力。
9月初,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毕井泉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称,物价上涨主要受食品价格拉动,总体上仍处于可控范围。而食品价格上涨,很大程度上是成本推动而非需求拉动的结果,例如生猪养殖成本增加。
不少政府官员和经济学家也持类似看法,认为食品价格在四季度将会回落,并带动CPI下降。要知道,食品项在CPI构成中的比重高达33%。8月CPI公布之后,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即表示,判断通货膨胀,关键要看扣除食品和能源消费后的核心CPI。7月、8月中国核心CPI增幅都仅为0.8%,尚不足为惧。
即便如此,当前食品价格持续高企的境况,已经给普通居民造成很大的生活压力。根据恩格尔定律,人们的收入越低,在生活必需品上的花销占总收入的比重则越高。由于数月来食品价格上升的影响,普通三口之家每月多增的开支,往往占其总收入的10%以上。这种情形也给关注民生的本届政府出了个不小的难题。
一些特定食品的价格的确是由短期供给面因素所影响,人们对此其实并无分歧。有争议之处在于,食品价格居高不下,会不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成本,进而导致社会生产成本的上升,引发全面的通货膨胀?
许多经济学家担心,人们正在形成通货膨胀预期。当人们认为通货膨胀在即,未来的物价会更贵,他们的货币将变得相对不值钱,就会增加当期的消费,从而推动物价上涨。这个过程,即是所谓“通货膨胀预期的自我实现”。
针对8月的CPI各项数据,高盛亚洲经济研究团队在其分析报告中称,“价格上涨的势头正从猪肉价格快速转移至其他主要农产品、加工食品和餐饮服务的价格”;更称,“通胀压力扩展至非食品部门的风险已经大大增加”。
《财经》杂志特约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当人们看到房价、股价和越来越多产品的价格升高时,他们会开始接受涨价。具有谈判能力的熟练劳动力则会要求加薪,这将进一步推动物价水平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8月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也首度出现与CPI相同的增长趋势,同比上涨 2.6%,而在此前四个月中,PPI涨幅呈下降趋势,分别为2.9%、2.8%、2.5%和2.4%。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认为,物价上涨的过程已经在加速了。他对《财经》记者说:“如果他们(官方和分析人士)都认为这是个问题,就会采取措施防范,那么今年全年通胀率增长最高到3.6%。如果他们认为没有问题,那我敢说会超过4%。”宋国青的判断是,今年的通货膨胀程度至少和2004年相当。到目前为止,事态似乎正在朝他预测的方向发展。
不过,市场似乎还是相信央行控制通货膨胀的决心。尽管资产重估的趋势难以逆转,每次CPI数据出笼前后,股市总会形成央行加息的预期,并进行或深或浅的调整。9月11日午后,“央行欲加息54个基点”的传言出现,市场在一度犹豫之后出现抛售迹象,结果导致恐慌性大跌。上证指数全天下跌241.32点,跌幅4.51%。
事实上,今年以来央行五度加息,让市场并不怀疑央行“真实利率不能长期为负”的态度。而种种迹象表明,加息与其说是为了紧缩流动性,不如说是为了控制总需求和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