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盛世与阴影同行
[ 2007-09-18 16:45 ]

次优选择何在

在目前汇率政策既定的前提下,开放资本项目——港股直投、QDII基金等——是一个寻找“次优”选择的努力,但争议犹存

在经济学课堂上,当需要解释货币或流动性概念时,教者往往以水为喻。“水无常形”,“避高而趋下”,正与流动性在经济中弥散且趋向“价值洼地”的性质相若。

而自古以来,治水之法总有堵有疏。把流动性大潮挡在堤坝之外,或将其“冻结”,例如提高准备金率、控制信贷总量等做法可算作“堵”,但效果显然难称圆满。很自然地,人们把目光转向了疏通之法。

事实上,新渠道的开辟已经开始,前述中投公司即是一例。中投公司资本规模高达2000亿美元,且通过特别国债置换外汇储备得到。

高盛董事总经理胡祖六称,像中投公司这样的主权财富基金,与外汇储备相比,其变化通常不具有货币效应,一般与一国国际收支和汇率政策没有必然、直接联系,可致力于实现投资回报最大化目标。

不过,中投公司并非一帆风顺。在其挂牌前即已进行的第一笔投资——入股美国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百仕通集团(Blackstone),因股价下跌、账面浮亏而面临重重争议。

上周,百仕通宣布以6亿美元入股中国蓝星集团,此举进一步引发争议。不少分析者早已提出,仅从宏观角度看,主权财富基金应避免投资于国内资产,因为这会导致“二次结汇”,更推高国内资产价格,至少部分偏离了其设立初衷。

在居民和企业层面疏通流动性的例子,是2006年推出的QDII(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政策。只是QDII投资品种一度局限于债券、结构性产品等,且审批缓慢,直到最近才有所改观。

8月2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被业内称为“港股直通车”的《开展境内个人直接投资境外证券市场试点方案》,境内个人通过天津滨海新区的中国银行分支机构,可以无限制换汇投资香港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交易的证券品种。

“‘港股直通车’使中国不可回头地迈出了放开资本管制的一大步。”瑞士信贷中国研究主管陈昌华评价道。

摩根大通证券(亚太)有限公司中国市场主席李晶则预计,2008年内地居民通过港股直通车、QDII等方式进行境外证券投资的总额将达到900亿美元。

政策发布后,市场反应一波三折。先是港股应声而起,一周内上涨40%;紧接着传来政策面的微调,决策层表达了对相关风险控制的关注,进而有媒体将之放大为政策“暂缓”甚至“暂停”。

英国经济学人集团北京首席代表许思涛认为,果断开放资本项目对缓解流动性过剩的作用自不待言;如不做此选择,则没有真正的供需市场,人民币在多大程度上被低估,将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换言之,开放资本项目,可以起到“寻找均衡”的试错作用。

中国实现资本账户完全开放的既定目标当不会动摇。考虑到前述种种宏观经济环境条件,现在也的确到了资本账户开放迈出步伐的有利时机,但对于通过“港股直通车”等形式开放资本项目,也不乏质疑之声。陈昌华即认为,人民币汇率市场形成机制尚不健全,汇率浮动十分有限。“这种情况跟亚洲金融风暴前很多亚洲国家的状况有点类似——资本管制已大部分开放,但货币汇率还紧盯美元。”

美洲银行大中华区经济与策略主管汪涛也认为,资本项目进一步的开放需要谨慎设计。“一旦国内的资本回报率低于国外,或者国内投资者对国内金融体系信心不足,国内资金将大量外涌。”自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IMF等金融机构对于新兴市场的资本账户开放进程更为谨慎,认为提高汇率灵活性应在资本项目大幅开放之前,即所谓“马必须放在马车前”。

余永定更直言,资本项目开放不应该作为减轻压力的手段使用。

在目前汇率政策既定的前提下,开放资本项目显然属于货币当局实现短期政策目标“次优”解。然而,这一“次优”选择亦不乏争议。

远虑与近忧

“事先抑制泡沫膨胀才有可能防患于未然,将损失降至最低”

中国经济的这许多难题,虽然难解,但毕竟是属于高速发展中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是“幸福”的烦恼。不过,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并不只是存在向上的风险,亦存在向下的风险。一旦国际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中国经济会不会发生逆转?

美国是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外需源头。今年七八月以来的美国次级房贷风波,为中国经济提供了新的警示和镜鉴,也引发了对美国经济下滑影响中国经济的担忧。

高盛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梁红对此非常乐观。她说,“有确凿的理由可以证明,中国经济将与美国经济的走势脱钩(decoupling)。”

梁红认为,2006年中以来,美国经济增速即呈现下降趋势,而中国经济自那时起就已逐渐与美国经济脱钩。2007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上升至过去十年的最高水平,美国经济同比增幅则从2006年上半年的3%以上放缓至不足2%。此外,两国的利率走势相左,汇率变化相反,也都证明了脱钩的存在。

但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则认为,中美经济并未真正脱钩,之所以会出现表面上的中美经济脱钩,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美国经济内部的“消费-投资脱钩”,即私人投资下降,消费却保持稳定增长。如果次贷危机导致美国消费出现大幅下滑,中国经济将难以与美国脱钩。

不过,两人都表示,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出现大幅下滑的可能性很小。而且,中国可以凭借有力的政策举措缓解外需大幅减速的不利影响。

梁红称,若美国经济持续疲软,中国可采用扩张性财政等刺激性政策;若情况不那么严重,“人民币升值仍是最好的政策调整措施。”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则把目光集中于美国房价下跌上。他认为,美国房价未来几年可能有更大幅度的调整,将对美国实体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包括抑制消费和投资、提高失业率、使美元贬值等。这将最终影响到中国出口,使中国通货膨胀压力得到一定抑制,但企业利润增速可能明显下滑,资本市场出现大幅调整。

对此,“事先抑制泡沫膨胀才有可能防患于未然,将损失降至最低。”(来源:《财经》 编辑:肖亭)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