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时间节点看中国30年人权路 中国人权保障将更广泛
[ 2008-12-03 16:53 ]

  2008年9月,重庆云阳实验小学的孩子们走进课堂。地处西部地区的三峡库区是国家义务教育政策改革的最先受益者。饶国君摄

  对话嘉宾

  李步云(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广州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任)

  ●应抓紧研究,在做适当保留的条件之下,尽快批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徐显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律委委员、山东大学校长)

  ●只有制度上的人权才是根本性的人权。未来修宪,应重构我国的人权体系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11月初,我国政府宣布将首次制定《国家人权行动计划》,规划未来两年的中国人权事业发展。

  这个消息,对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李步云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来说,是一大喜讯。人权于他们,已是一生的不懈追求。

  30年前,1978年12月6日,李步云在人民日报发表《坚持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一文,被公认为法学界突破思想理论禁区“第一文”;他还提出“罪犯也是公民”,引发大争论。

  遥想当年,李步云认为,正是30年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人权保障的新时代”。

  29年前,徐显明作为“文革”后第一个走上法庭的大学生,为一名杀人犯义务辩护。多年来,他撰写《生存权论》等人权力作,提出多份推动人权的议案和建议,和李步云一起为“人权入宪”鼓与呼。

  “2004年人权入宪,我有一种死可瞑目之感。”徐显明的话发自肺腑。

  在两位中国人权事业推动者眼中,30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人权保障的新起点,带来人权观念解禁、人权实践拓展。30年后,人权已然成为当今中国的主流价值。未来30年,中国人权将受到空前尊重,人们将拥有更普遍更广泛更平等的人权。

  五大节点

  人权不再是禁区

  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

  人权保障新“原点”

  背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必须坚决保障,任何人不得侵犯。”

  “文革”中,人权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专利。改革开放初期,人权仍被当作“资产阶级口号”。1978年这一年,为右派摘帽的人权保障实践已然先行,至11月全国各地已全部摘掉右派帽子。截至1982年,全国共平反纠正300多万名干部的冤假错案,47万多名党员恢复党籍。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并未出现“人权”二字。但李步云、徐显明都认定它是人权保障的新“原点”。

  李步云:回顾历史,一个关键就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为保护人权开辟了国内和国际环境。

  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保障公民权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重要理念;尤其是强调民主法制,这也是个人权问题——民主首先是人的民主权利,法制是为了保障人权。它标志着我国人权保障的新开端。

  徐显明:人权早已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张: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一份《章程》提出人权;井冈山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写入“人民的权利”……

  改革开放30年,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变法的30年、制度创新的30年。只有制度上的人权才是根本性的人权。30年前那场伟大的会议,当之无愧是人权保障的新“原点”。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新闻
   今日选萃
 
| 关于中国日报网站 | 关于环球在线 | 发布广告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工作机会 |
版权保护:本网站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站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站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