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县小岗村最东头,青松掩映着沈浩墓。“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关友江经常独自去看看沈书记。庄重肃穆的黑色墓碑上,党徽熠熠生辉。党徽旁,常年摆放着前来瞻仰的人们献上的鲜花。
沈浩匆匆离去,至今已近三年,“但他永远活在小岗人心中。 ”关友江对记者说。
这个名满天下的“改革第一村”,“一夜跨过温饱线,二十年没迈过富裕坎”。2004年初,作为选派干部的沈浩初到小岗时,遭遇的却是村民的怀疑:“听说是省里来镀金的,过两年就走,哪会干什么事! ”
谁跟群众一条心,谁就能赢得民心。
沈浩想,得踏实干几件让大伙儿满意的实事。他请来法律顾问,依法收回了被占用的20间集体办公房、2台推土机和农用机具等集体资产。小岗村一条1.2公里的泥巴路要改造成水泥路,一开始打算对外招标,报价最少的也要四五十万元。沈浩决定带领村民自己修。
“有一次,车子轧倒了水泥模板,刚拌好的水泥熟料漏出来,沈浩找不到锹,竟用手把料子一趟趟捧回路基。我们看出来这个书记吃得苦、受得累,从内心里接受了他。 ”关友江回忆。
近6年里,沈浩像一团火,为小岗村炽烈燃烧着。他顶住压力,说服大伙儿搞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村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近2倍。他对自己很抠门,一件羊毛衫穿了好几年,但发现村民关友林的儿子衣裳单薄,立刻把身上的棉衣脱下来给孩子套上。他的房门始终敞开,连晚上也不关,群众随时可以直接进到房间。
2006年底,沈浩任期届满,98位小岗村民集体摁下红手印,挽留即将离开的好书记。 2009年,186位群众再次摁下红手印,挽留第二次任期届满的沈浩。沈浩因过度劳累猝然离世后,村民们第三次摁下红手印,请求将他的骨灰安葬在小岗村。
这个优秀的基层党员干部,永远留在了小岗!
沈浩精神,感染了无数人。在沈浩之后,又有300多位与他一样的选派干部,在任期届满时,被群众按手印挽留。
同为村级党组织负责人,王坤友曾经遭遇与沈浩同样的尴尬,最终也与沈浩一样,赢得了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可。
王坤友刚到无为县蜀山镇建成村担任党支部书记时,一个浑身酒气的村民黑着脸把他的铺盖扔出了村部。
建成村是一个有名的“老大难”村,群众对干部意见很大,上一届村“两委”班子上任不到8个月,仅剩下一名会计留守。
深入走访调查后,王坤友得知,群众最大的怨气,集中在村里的“糊涂账”上。于是,每天一早,王坤友便带着一沓沓陈年旧账出门,一家家走,一笔笔算。两个多月下来,“糊涂账”水落石出——村级债务110多万元,人均负债1000元。在他和村“两委”努力下,当年就化解债务30多万元。
王坤友特别“抠”。村里来了客人,他不下饭馆,而是亲自做饭,米是自家带的,菜是自己种的,再掏钱添个简单的荤菜。一年下来,有人掰着指头一算,村里各项开支总共只有2500元。
在王坤友的带领下,建成村村容村貌、债务状况、基础设施都有极大改善。 “人心换人心,黄土变成金。 ”一年多以后,组织上调王坤友回老家新安村任职时,得知消息的村民们一大早就聚集到村部,依依不舍。人群中,就有当年扔掉王坤友铺盖的那位村民。
像沈浩、王坤友一样,这些优秀党员干部用生命和热血书写了新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感人篇章。 “模范检察官”吴群、“用心点燃煤气”的徐辉、“平民慈善家”李玉兰、“扶贫政委”赵克信、“周末村官”周世友……无愧时代先锋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