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灰霾天气与政绩挂钩,就更可怕了
《新民周刊》:由于大气污染或更广泛的环境污染加剧了一些疾病的发生,在这种公共卫生领域,卫生管理部门的地位是怎样的?
廖新波:卫生管理部门是被动的,一没钱;二没权;三,这是一个跨部门的事情。而且,目前我们社会各阶层人士都缺乏这种环境意识,难道要大家都戴着口罩“出街”那天起,才引起重视吗?就好像当初非典的时候看见人家戴口罩,我觉得非常之夸张。
有时候我觉得,让政府满意这句话有点问题,那等于说你政府就在睡安乐觉了。我觉得,应该是政府使人民满意,人民政府怎么为人民、为社会,为整个环境、为子孙后代?这是一个观念问题,而不是仅仅为了本届政府要做到什么,你本届政府不要留下什么危害,就是一个尽职尽责的政府。
《新民周刊》:我们的新医改方案是将公共卫生放在挺重要的位置上,对吧?
廖新波:但实际投入多少?关键是投入。制止污染,怎么去做?
其实我们以广州的“珠江游”为例就可以说明很多问题,为了某个领导说什么时候可以畅游、重游珠江,因此就搞起了一个“珠江游”计划,在三五个月之内,通过药水澄清珠江水,花了多少钱,游了一次带有臭味的珠江。电视上也很坦白,记者采访了一个小女孩,问她感觉怎么样?小女孩说:很好,但有一点臭味。孩子无戏言嘛。
花这么多钱搞一次政绩式的“珠江游”,有什么意思?!拿那些钱去彻底治污,而不是为了某领导要游珠江才去治污。
《新民周刊》:广东经济发展速度如此之快。在你看来,目前广东省卫生厅在公共卫生领域有一些投入吗?
廖新波:广东省卫生厅对于公共卫生方面的投入,目前主要是用于硬件建设,在人员投入方面还没有100%的保障,这使得这些公共卫生机构难以为继,它们通过开展一些医疗活动来养活自己,比如,每个县都有一个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有防疫站,纷纷建设楼房,但这些工作人员的开销从哪里来?就是办理体检、办门诊部、从事非公共卫生事业的事情,而对于疾病预防工作等投入不足。
《广东省卫生发展“十一五”规划》里面已经承诺改变这种局面,让这些机构老老实实地做公共卫生工作,而不是继续做一些以医养房的工作。(《广东省卫生发展“十一五”规划》规定,按照公共财政原则,调整卫生支出结构,重点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
如果将灰霾天气与政绩挂钩,那就更可怕了。因为灰霾天气影响政绩,就不给你讲,而且讳疾忌医。
2008年广州的灰霾天数比2007年减少了21天,佛山则减少了41天。“现在,晚上都可以看见城市上空的星星了。”
审慎的乐观
珠江从广州的中心缓缓徐行,穿流而过。灰霾天气总是静悄悄地来到。细心的人会有感知,起码灰霾来临时,在珠江边漫步的人们就明显少了,而对面的高楼大约都隐没在缭绕的如烟似雾中了。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是中国率先对灰霾天气进行预报与预警的城市。
2008年3月10日,广州市区最小能见度仅为1.4千米,气象部门监测到,当天空气中细粒子日平均浓度(PM1)高达101.92μg/m3(微克/立方米),当日黑碳气溶胶最高浓度达17.322μg/m3(微克/立方米)。
过去的2008年,广东省共发布黄色灰霾预警信号53站次,以3月最多,其中,云浮、新兴、广州、始兴等7个市(县)月内出现7天以上能见度小于2千米的重度灰霾天气。
在这座城市,一些精锐的气象学家们早就像哨兵一般警觉了,他们披露广州灰霾日出现与城市能见度的高度相关性,也直指当下糟糕的空气污染……这些谏言,市民们多有耳闻。
广东省气象局首席专家吴兑认为,云雾是低温下饱和气块的可见标志,近地层大气中每时每刻总是有霾存在,而雾滴的存在是少见或罕见的;霾粒子尺度范围从0.01至10微米,而雾滴是3至100微米;并且,白天笼罩在地形上的霾在夜晚因降温造成的饱和形成辐射雾。
有观测记载资料显示:2002年,广州的灰霾天气为85天,2003年升至98天,2004年多达144天;2005年灰霾日开始呈现缓慢回落,是132天,2006年是123天,2007年是131天……到了2008年,灰霾天气是110天。
广东省环保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陈光荣进一步指出,2008年的灰霾天气相对于2007年有所好转,因为全广东省灰霾天数下降了16%至53%。
具体而言,2008年广州的灰霾天数比2007年减少了21天,佛山则减少了41天。
“现在,晚上都可以看见城市上空的星星了”,同样生活在广州的环保官员陈光荣形象地描述着广东省灰霾情况有所减轻的现状。
这个灰霾日缓慢下降的趋势,也被一些科学家们认为这是广州几年来持续且富于成效的积极预报与治理所带来的,他们也坚持,政府对于灰霾的治理,理应是长期且连续的,并且,如果要进行治理,应该是对珠三角城市进行联合治理。
但是,如果将视野扩大到整个广东省的灰霾情况,又会让人觉得,这种所谓的乐观应该要审慎一些。
“2008年,广州的灰霾天数是110天,市民一年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在‘除尘’”,吴兑不客气地点出这个事实。
而根据广东气象部门的资料统计,广东沿海区域的城市灰霾天气较为严重,尤其是沿海工业城市灰霾天气增长较快,比如,汕头的灰霾天气已从2003年的108天,增加到2008年的156天;湛江则从2003年的40天增加到2008年的121天;深圳依然维持在比较多的154天。
位于中国南部的珠江三角洲,是由广州、香港、佛山、东莞、深圳与澳门等城市共同组成的一个超级大城市群地区。珠三角城市间的密集崛起,让“郊区”不复存在,城市与城市之间几乎连在了一起,比如,广州再过去就是佛山,广州与东莞也比肩而立。
其中,广州、东莞、佛山,组成了珠三角洲最为有名的灰霾“铁三角”,这三座城市,也是目前酸雨出现得比较频繁与严重的城市,俗称“广佛十场雨八场酸”。
广东省近年来,以佛山、东莞灰霾最为严重,而惠州是珠三角上游城市,灰霾日数比较少。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与飞速的城市化进程,珠三角地区产生大量的大气污染物,这让城市区域间的大气污染休戚相关。道理很简单,空气是相互流动的,广州与佛山的空气质量如果不好,香港、澳门的空气也好不到哪里去。
距离广州不远的香港,就深受灰霾困扰,港人给灰霾起了一个富于诗意的名字——“烟霞”,大约从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4月,灰霾天气就会在广州与香港相继上演“双城记”,气象部门则会马不停蹄地接连报告灰霾的来临。
“老是听到讲,空气质量是优的、是良的,但是,天却总是灰的!”市民的抱怨,其实折射出目前我国对于空气质量评价体系一个漏缺项目。
PM2.5(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为2.5微米以下的大气颗粒物)、PM1(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小于1微米)的大气颗粒物都被称为气溶胶细粒子颗粒物,也被认为是灰霾的主要成分。在吴兑看来,PM2.5、PM1这些细粒子污染正是大气能见度恶化的本质。
吴兑解释,目前我国环保部门于1982年制定、1996年修订的现行环境空气质量(API指数)体系中,对于空气中污染物只涉及到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与PM10(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小于10微米)浓度的监测,而不包含更为细小的PM2.5浓度。但在国外,一直在监测PM2.5甚至PM1的浓度,并且,因为灰霾中融入了大量因交通运输、工业废弃物、挥发溶剂造就的细粒子,这些细粒子中还包含着大量的致癌物质。
从吴兑位于广州城中的办公室向外看,灰霾严重的时候,近处的建筑物都看起来比较模糊,而在空气清洁的时候,远处的白云山清晰可见。
珠三角地区能见度恶化主要是由细粒子造成的,珠三角的细粒子比重在逐年增加,2007年12月,广州3次连续发布了黄色灰霾预警信号,其中最为严重的是12月17日至12月18日,由于灰霾造成的低能见度事件,12月17日平均能见度只有3公里,当天最低能见度为1.5公里,当天细粒子气溶胶(PM2.5)浓度达到164.9μg/m3(微克/立方米),超过美国国家标准一倍多。
2008年广州地区PM2.5年平均浓度为49.22μg/m3(微克/立方米),在有观测的月份里(7月份缺测),PM2.5月平均浓度在12月份最大,为63.88μg/m3(微克/立方米),在6月份月平均浓度最低。
一个全国统一的灰霾检测的标准有待出炉。在2006年,中国气象局就下达了任务,委托广东省气象局编制全国灰霾新的评定标准——《霾天气的观测与预报》,这份标准将规定霾天气的观测与霾天气预报的指数分级、预警信号发布等。
吴兑主要参与了这项新标准征求意见稿的制定工作,他透露,拟将PM2.5的浓度指标纳入其中,PM2.5的标准界线定为“污染物浓度为65μg/m3(微克/立方米)”,即PM2.5浓度高于此标准属于灰霾,低于就属于空气良好状况。
这份《霾天气的观测与预报》今年3月向全国各相关部门及60位专家征询意见,4月会初步标准上报国家审查,预计年内正式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