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融入 “身份”仍期待
来自广西的林丽萍在番禺万捷制衣厂工作,丈夫欧许永在石一村开了一家便利店,一儿一女都在番禺的公办小学就读,每学期要交1500多元的赞助费。一家四口住在一厅两房40平方米的出租屋。林丽萍说,在广州生活开销不小,每月能攒下1000多块钱算不错了,我们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接受良好教育,早点出人头地。
尽管林丽萍夫妇迄今仍未“生根”,但他们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拥有名正言顺的广州人身份。林丽萍说,当地人的小孩会讲粤语和普通话,我的两个孩子从小在广州长大,在学校跟当地小孩朝夕相处,生活方式和他们没什么差别,如果不说出来,谁都看不出他们是外地人。
像很多城市外来工一样,彭永明渴望在大城市扎根。他说:“广州的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就业机会多,我在广州生活了十多年,在广州比在老家还适应,以前爱吃的辣椒现在吃了就上火,平常也喜欢像广州人一样煲汤、喝凉茶。”
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广州市政府为感谢市民的理解支持,派送“亚运大礼包”,其中也包括辛勤工作、为建设广州添砖加瓦的外来工。这份礼物一直被彭永明珍藏着。应记者要求,他一边小心翼翼地拆开“礼包”展示里面的市长感谢信、亚运纪念封、纪念邮票,一边对记者说:“这份礼物证明我也是‘广州人’,我会永远保存留作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