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引导式服务”让流动人口享受“柔性管理”
近年来,随着广州市“南拓战略”的实施,番禺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快速发展,成为大量流动人口求职创业的旺地。总面积786.15平方公里的番禺区有户籍人口99万,暂住和就业的流动人员却多达102万。据番禺区出租屋流动人员管理办公室主任黎梓华介绍,目前番禺区一些“城中村”居住的主要是企业外来务工人员。
在流动人口数量庞大、人员结构复杂的番禺区,一种以政府为主导、调动多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引导式服务”模式正在逐步建立起来。不同于从前“人盯人”的“被动式管理”,这种新型的社会管理模式有效地提高了政府服务管理效能,激发了社区活力。
只管收租的屋主变成了租客的“保姆”
石楼镇石一村是外来务工人员寄居的大“部落”,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员有3214人,其中16岁~34岁的青壮年流动人员占44%,70%的流动人员为初中学历,多数在附近工厂打工。沿街的便利店、饭馆、车行、消防器材店等环绕在楼群四周,装点出热闹的生活气息;楼群中间的空地摆放着几张台球桌,吸引了不少外来工前来消遣。
大王公街三巷一号一楼,是来自四川阆中的外来工彭永明的“家”。楼房外墙上挂着写有“番租014477”的红色牌号,楼道内一处显眼位置挂着出租屋屋主的“物业管理培训结业证”。
黎梓华告诉记者,番禺区所有的出租屋都被编上了牌号,以往只管收租的屋主变成了租客的“管家”和“保姆”。“就像出租车的‘车牌’和‘驾照’,只有具备这‘一牌一证’的出租屋,才有出租资格。”黎梓华说。
而在番禺区开展综合整治出租屋之前,当地远非这番景象。由于流动人员众多、结构复杂,而政府部门又没有专业队伍进行管理和提供规范化服务,致使出租屋市场呈现一片乱象:流动人员底数难以摸清,一些房屋不符合安全标准、产权不明确,甚至还有不少不法分子藏匿在出租屋里开设黑网吧、制假“小作坊”,盗窃、非法传销等治安问题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