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拿什么破解“新二元结构”
随着外来务工人员流入的增加,上海城乡接合部近年来形成了一批外来人口聚集区,规模从几千人到几万人不等,范围一般都以原来的村庄为界限,形成流动人口聚居的“村落”。
在这些地方,除了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之外,户籍人口与非户籍进城务工人员又构成了一种新的二元结构。
上海如何破解类似“城中村”这样流动人口聚居区中的“新二元结构”?他们进行了哪些探索?
让合法的集中居所取代非法的私搭乱建
一提起现在自己的住所,从江苏徐州来沪打工的刘耀军就流露出喜悦的神情。每个房间都有电话、宽带、有线电视和空调,房间层高3.6米,每间都有阳台,地上铺着地砖,“比我自己家还要整洁明亮,一住进来就有到家的感觉”。
刘耀军所住的是紧邻长江口的上海市高东镇“高东公寓”,这也是浦东新区第一个新建的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区。这个公寓有宿舍楼3幢,面积13370平方米,探亲房15套,一共可容纳2880人。公寓居住区在浴室、食堂等场所采用智能卡消费的方式,整个小区设有周界报警系统、录像监控系统和对讲报警系统。由于服务管理到位,这一外来青年人为主的社区运行近3年来的发案率几乎为零。
在上海的城乡接合部村庄里,不少都是外来人口的数量超过本村户籍居民,甚至是本村人口的数倍。而原先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基本是租住当地农民的出租房,不少当地农民为了增加收入,新盖了大量房屋,其中许多是私搭乱建。记者了解到“城中村”修建的这种非法建筑,被当地形象地称为“种房”。这种非法建筑修建的速度非常快,一栋两层的楼房一般10天就能建好,最快的甚至三四天就建成,就像种树、种菜那样简单快捷,几天不见房子就像韭菜一样“长高”了。记者调查发现原先私搭乱建严重,村内建筑畸形发展主要是由于出租房收益不错,也有的地方是为了在拆迁时多得补偿,这些都造成村内街道越变越窄,公共设施用地受到侵占。
在流动人口聚居地建设农民工公寓和专门针对农民工的公共租赁房项目,是上海近期破解“城中村”问题的探索之道。
高东镇的探索在上海并非个案,在外来人口已近100万人的松江区,已经建成78个专门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公共租赁房项目,总建筑面积131万平方米,让近6.4万名外来务工人员住有所居。在这里,外来务工人员享受着标准化小区的管理和服务,有保安、保洁、维修等物业服务,有图书室、活动室、健身房和商业配套,还有外来人员居住中心管委会。
根据不同租赁房的结构、房型等,租金最高每月每平方米16.5元,最低0.86元。租房类别也多样,有6人、4人一套的单身公寓,也有给已婚或资深外来务工者租住的一室一厅公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