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其他的都能凑合,我们最关心的还是孩子上学问题”
专家表示,“城中村”现象出现是多种因素的结果,但多年来形成的非户籍人口特别是来沪务工人员不能享受“同城待遇”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同城待遇”是破解城乡“新二元结构”的难点,也是上海创新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体制的重点。
在“城中村”等流动人口聚居区采访中,曾经有一名外来务工人员告诉记者:“在没有更好的居住地之前,我们是不愿离开这里的。在这里,其他的都能凑合,我们最关心的还是孩子上学问题。”
“我英语越来越好了,还交了很多朋友。”来自安徽巢湖和县的李阳今年15岁,在闵行区文来中学初中就读。他的父亲曾经参加过上海世博会场馆建设。“两年前,我读完小学后到上海,当时人生地不熟,也不知道到哪里读书。每天也只能待在集中居住区里,和那里的孩子一起玩。觉得上海很漂亮,却很陌生。”
后来,李阳顺利入读闵行区文来中学。“班里45名学生,有上海的,也有不少和我住在一个居住区的外地孩子。一开始我学习有点跟不上,感觉跟上海的同学差距非常大。但是老师和同学都没嫌弃我,利用课余和休息时间反复帮我补习。”
柳营路小学2004年起根据闵行区教育局的统一部署安排,停止招收本市地段学生,成为一所全部招收附近外来人口聚居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公办学校。校长虞敏丽说:“一开始,学生个人习惯、口音等差异性很大,老师们都不习惯,我们从家访做起,观察、关爱每一个外来孩子。”在这所学校,老师观察不同方言的口音加以训练,还把激励性评价语言写在学生的测验卷上,使学生的普通话、英语水平大为提高。
上海市教委有关负责人介绍,2008年上海启动新一轮郊区学校建设工程,到2010年,在郊区共投入资金100多亿元,建设各类学校300多所,使城乡接合部和郊区集镇教育资源紧缺的局面大大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