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另一个混乱区,”北京海淀区人社局人士表示,“一些人才和企业之间实际上只是名义上的挂靠,没有事实上的工作关系,而户口、档案却在‘空转’。”
相较而言,行政事业单位则规范了很多。“这些单位有编制的限制,所以空出的岗位、人数都很好统计,再加上都是统一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所以结果比较透明,避免了‘暗箱’情况。”
由于指标集中在少数单位手里,那么选择人才的标准也由“少数单位”决定。上述人士介绍说:“国企和高科技单位一般都选择计算机、通信、工程、管理等理工类专业的人才,行政事业单位比较多样化一点,但普遍看来,文史类专业和艺术类专业的人才落户是比较少的。”
小西所在的研究生毕业班中共有23人,其中18人为“非北京生源”,目前确定了工作单位的只有5人,“都是解决户口的。”小西感慨说,“悲喜交加啊!”
“喜”容易理解,解决了北京户口无疑是好事一桩,省去了不少后顾之忧。但为何又“悲”呢?
“只有两个同学是考上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工作不错,待遇也过得去。”小西摇了摇头。
另外三位同学为了解决户口使出了浑身解数。一个当了大学生村官,“在京郊一个贫困县的街道办事处,做宣传工作,月薪1200元,落户时间不定。”还有一个进了某部委的官方网站,“在丰台郊区做编辑工作,月薪2000元,至少工作五年才给落户。”最后一个进了密云的一家高科技单位,“做内刊,月薪1800元,工作五年落户。”
以2010年北京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29073元计算,这三位同学的收入均未过平均线。
“很多同学都为了落户北京而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放弃了喜欢的工作,也放弃了最珍贵的青春。”小西说,“如果还能选择,我一定要学理工类专业。”